让针灸行走于世界的“中国疼痛先驱”

点赞:21443 浏览:953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如果说我国疼痛医学是一棵年轻的树,那么,最初栽种它的正是韩济生院士.

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的中国疼痛学科,直到6年前才真正建科.

但努力的起点却始于半个世纪前.

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院士即从事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数十载来,他潜心于疼痛学科的相关研究及建立发展,穷经皓首,终成大家.在国内,他呕心沥血,使疼痛学科成为独立学科并忝列临床科室,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一门学科;在国际,他带领并团结了一群同道,勉力使中国疼痛学科声名远扬,获得了国际话语权,某些领域更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个新临床科室艰难诞生

对于85岁高龄的韩济生院士来说,我国疼痛医学发展的每一个足印,都如同电影般历历在目,因为他曾亲身操持并见证着这一切.

1973年,美国外科专家约翰博尼卡(JohnBonica)建立国际疼痛学会(IASP).1989年,IASP的分会中国疼痛学会(CASP)在北京成立.1992年,在CASP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2007年7月,原卫生部颁布227号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这一消息,让为之奋斗多年的韩济生和同行们欢喜雀跃.


同年9月,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简森(Jensen)博士发来贺信说,中国做出了在主要医院建立疼痛科的重要决定,必将大大促进对慢性痛患者的治疗;在这一方面,中国已走在世界疼痛医学的前列,创新推进疼痛医学的发展,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贺电里也表示,我国的疼痛医学具有中国特色,应在推进世界疼痛医学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回顾疼痛科的建立历程,令韩济生深深感激的人可以列出一长串,最难忘的是吴阶平院士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当时韩济生正为疼痛学建科难而犯愁,吴院士对他说,我建泌尿外科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建议你动员医学界相关学科的院士一起呼吁,说明疼痛医学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十分重要,疼痛顽症患者无处就医,所以有必要建立疼痛科.于是,韩济生给医学界多位院士发了传真,18名院士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联名呼吁建立疼痛学科.韩济生汇总了院士们的意见递到原卫生部,原卫生部领导接到联名信后很受震动,这对疼痛学建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韩启德副委员长也十分支持和关心疼痛医学,原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亲自参加会议,听取各科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疼痛医学才得以建科.

2013年8月,在第七届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年会上,韩济生院士满怀信心地表示:“疼痛学科建科6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建立临床重点学科.这将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疼痛学科水平,获得长远辉煌发展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解开针灸镇痛的科学谜团

当初,韩济生院士是如何与疼痛学科结下不解之缘的?

一切都从我国古老的针灸开始.

用针灸治病在我国已延续了几千年,但谁也说不清为何用针刺穴位就能治病.1965年,北京医学院的领导要求韩济生组建科研团队,着手从事针灸麻醉镇痛原理的研究.对针灸还十分陌生的韩济生接下了这个任务,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入手,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他和同事们先后在194名正常人和患者身上开展试验,并详细观察记录针刺止痛的时空规律.1972年,韩济生首先阐明了针刺人体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1979年,他又进一步证实: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大脑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神经肽.低频(2Hz)电针促进脑内释放β-内啡肽,主要在脑内发挥镇痛作用;频率为100Hz的高频电针可引起脊髓强啡肽的释放,并通过脊髓中的k受体完成镇痛作用;而脑腓肽则在脑和脊髓内都起作用.如果针刺时间太长,例如连续刺激超过2小时,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抗镇痛物质,来抵消阿片肽的作用.总体来说,针刺疗效的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医生采用针刺手法的技巧和是否选好电针的参数,二是患者本人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

1979年夏天,韩济生受邀到美国国际疼痛学会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当时51岁的韩济生还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做英文报告,主持人纽约大学赛门教授深深记住了这位中国学者,因为当时大陆中国人站到讲坛上做报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韩济生的报告英语流利、内容十分精彩,全场爆发出的掌声是该会1975年成立以来最长的.事后赛门教授还透露了一个小插曲,当时韩济生一上台,台下很多人一看是中国人做报告都纷纷离场,有些留下的人听了一点儿觉得不错,又呼朋引伴,把大家都叫了回来.从那时起至今,韩院士已受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科研机构和国际会议,开展针灸镇痛的专题演讲206次,不遗余力将国粹――针灸镇痛的理念和原理传递到世界各国.

1985年,韩济生院士获得国际脑研究组织与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科学工作者奖学金”,并当选为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1987年之后的13年,韩济生连续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中枢阿片肽与抗片肽相互作用机制方面,他的研究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他研制出专利产品“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能有效镇痛、解痉和戒毒,今天仍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以及对成瘾的临床治疗上.在国内,韩济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奖,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等部委以上奖20余项.

1989年,韩济生任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中国分会会长,1992年担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韩济生入选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目前还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两项行业基金的顾问.世界疼痛医学的中国印记

短短数年,我国乃至世界疼痛医学有了哪些新进展?据韩济生院士介绍,我国提出的几个新概念,对世界疼痛医学意义深远.

赞同疼痛是人体5大生命标志之一

将疼痛列入人体5大生命标志之一,无疑大大提升了疼痛医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疼痛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急性痛有警示作用,它提示人们“你的身体有毛病了,要赶紧处理”,是一种有益的机体反应;而慢性痛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疾病,它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是疼痛科医生主要处理的对象.

疼痛感受的更新

过去的观念认为,疼痛本身像一个电开关,开了就疼,不开就不疼,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其实,疼痛感受要接受中枢神经的调控,被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一遇到外来刺激就感觉疼痛.中枢神经对疼痛有抑制和加强的功能,称为中枢神经的下行控制.正常的疼痛是来自外面的伤害导致,但如果已经处理了这些伤害,仍不断感到疼痛,甚至摸一摸、吹一吹都感到疼痛,这就称为中枢敏化,而这正是慢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治疗疼痛的方法就是注射麻醉药以阻断伤害信息传导,现在新的治疗理念则是加强中枢下行抑制性调控,以减少疼痛.

创建疼痛科的学术贡献

基础医学中的痛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专家与临床医学中的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风湿科医生组成疼痛科,这一新的学科以诊疗慢性痛为主要任务.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全世界首先创建疼痛科的国家,不但提升了疼痛医学的学术地位,还使多学科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电针仪器标准,不只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针刺镇痛不是阻断了疼痛信息的传导,而是激活下行抑制疼痛的机制,达到镇痛目的.这一治疗效果有其特定的神经化学机制作为物质基础,电针频率决定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从电生理学上说,针刺治疗可调整中枢兴奋性,降低对疼痛过高的敏感性,恢复人体内环境恒定,提高健康水平;也可解释为,人体里有加强疼痛和削弱疼痛两个机制,针刺的机制是提高抗痛的能力,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达到镇痛效果.

总体来说,针灸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使人体从对疼痛过于敏感的“病态”,调回到正常状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扶正固本.针灸“扶正固本”的作用讲求把过于敏感的功能抑制下来,把不够敏感的功能调上来;太强的变弱,太弱的调强,这与西医的神经调控的意义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针灸的作用机制与神经调控机制有相同之处,可以相互结合.一谈到针灸,我们就会想到经络,目前“经络”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的解剖学基础,可能是包括神经、血管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如果确认神经系统在经络概念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将针灸与神经调控相结合,就变得十分自然了.

2012年5月23日,在韩国召开的国际标准组织(ISO)中医药器材标准大会上,通过了由中国和加拿大共同完成电针仪功能方面ISO国际标准的决议,这也是中国针灸界对国际医学界的一大贡献.“在这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40余年的经验,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一定能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韩院士说.

带给世界的新学术贡献

韩院士还谈到了近几年我国疼痛医学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前,红斑性肢痛症被认为是一种皮肤病,其实是一种疼痛病.患者每到夏天,皮肤发红、肿胀,产生剧烈灼热痛,热水或温度升高会加剧疼痛,用冰水冷却肢体为最有效的止痛方法.200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的疼痛致病基因――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N1.7)α亚基SCN9A过高表达,使疼痛敏感性增强.通过这一研究,人们也得以了解另一种疾病――无痛症,正是这种钠离子通道不表达而导致.这一发现是我国对世界疼痛医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另外,草乌甲素能抑制神经细胞处于开放状态下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活性(N1.1,1.2等),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性腰痛价廉而有效等论文,一经世界疼痛医学杂志发表,均引起了广泛注意.

中国疼痛医学百废待举

“万事开头难,建立一个新学科谈何容易?虽然疼痛学科千头万绪,百废待举,但前景非常好.”韩院士发出感叹说.为帮助疼痛医学这棵“小树”快快成长,他呕心沥血地铺设着疼痛医学的“基石”.

除全力投入研究和争取创建学科的工作之外,1995年,韩济生还创办了期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并先后出版了疼痛医学技术指导书――《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2014年这两本书将更新改版;他主编的《神经科学》里有关疼痛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已是第3版.2012年,他和樊碧发主编的《疼痛学》一经问世,即成为我国疼痛学科主要的教科书.

让针灸行走于世界的“中国疼痛先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麻醉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疼痛学科未来要解决的疼痛问题还有哪些?韩院士告诉记者:癌痛的有效而无副作用的疗法尚待发现;顽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依然难治;此外,在进行某些医学检查时发生的疼痛有待控制,如胃镜、结肠镜等医学检查或干预时完全可以做到无痛;分娩疼痛已有可能大大减轻或完全消除;创造真正的“无痛医院”已经提上日程.疼痛科的未来发展模式是要建立以专业疼痛医师为主导,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医师协同合作的疼痛联盟,来共同攻克慢性痛顽症.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其出发点都是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无痛而安全的医疗怎么写作.韩院士还透露,北京大学医学部最近新设立的“疼痛医学中心”,把各个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疼痛科力量汇集起来,从事临床与基础结合的医疗、科研、教学活动,齐心合力地提高为患者解除慢性痛的能力.

韩院士还表示,要真正实现疼痛学科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建立了强大的疼痛科、疼痛中心,才能担负起培育新生疼痛医师基地的职责.他语重心长地指出,“疼痛科医生必须了解,我们是做着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未来还有很多艰辛和困难等着我们,其中,做好与其他各科的协调工作很重要――比如我们与麻醉科的关系.临床麻醉科医生忙于手术,没有精力来治疗和管理糖尿病痛、带状疱疹痛等慢性疼痛问题;而且,有的疼痛治疗必须应用非常精准的影像学技术,需要有人去钻研.疼痛科跟康复科和神经内科等其他科室各有长处,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前遇到顽固而难治的慢性痛,医生们束手无策,患者只能忍受疼痛,现在患者就能很方便地转到疼痛科进行诊治.一家医院解决不了某种痛症,医生还可以将患者转到其他医院,借助整个学科力量,努力为患者解决疼痛问题.”

韩院士最后寄语说,“我国疼痛医学开拓者的任务十分艰巨而光荣,未来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完成,疼痛医学工作者要有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以感恩的心互相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像骆驼队一样,踏着坚毅的步伐去开创未来,为患者免除疼痛的折磨倾尽全力!几十年来,我曾是队伍最前面的一只骆驼,现在我是最后的一只骆驼,但我还要跟着这支队伍走,奉献自己最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