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格修复的体系模型的建立

点赞:5791 浏览:133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和人格理论出发,阐述了积极人格结构内容,积极人格的理想状态及完善积极人格培养的方法,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积极心理学来修复高职学生的体系模型,为大学生人格的修复创新了思路和手段.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人格修复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3

积极心理学史近年来出现一种新思潮,这种理念建议心理健康教育从过去以消极的心理问题为主从而转向关注积极的心理力量,以此来完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高职院校学生人格修复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分析

人格修复是指组成人格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在其稳定的基础上,系统成分的比例协同调节的共同作用,个体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具备高度统一性.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健全人格的主要特征为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力以及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能力,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个悦纳自己、独立自助、理性处事和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完善人格教育是能帮助高职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和全面地自我发展的关键.

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格修复的体系模型的建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美国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提到积极人格构建理论的提示之一是,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要努力注重积极情境教学的能量场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到: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聪慧性、乐群性、恃强性等16种人格根源特质,只是不同人身上存在不同的表现程度差异,因此,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造就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人格.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独立的人格中都有积极的元素和消极的元素,这些元素都深深的“潜伏”在人格中,当面对相关事件时,就会使某些元素“原形毕露”,这时候如果有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身边鼓励个体的话,就会使外部作用对其产生积极的内在动机.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格修复的体系模型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们自然具有的是接受德性的能力,先以潜能的形式被随身携带,后以现实活动的方式被展示出来.德性则和其他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人们通过相应的现实活动而具有某种品质,品质为现实活动所决定.”这揭示了产生品质的途径:内化―外化―内化,应用在人格完善中也是同样:第一,由外界支持系统对个人人格产生内在动机作用;第二,个人因此选择相应的行为;第三,这种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习惯;最后,这种外显习惯逐渐转化为内部特征,从而完善人格.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高职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的人格修复包含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的人际交往、积极的自我成长.这些条件中有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也存在显性教育环境、隐形教育环境和人际互助环境,都属于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而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又主要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组成.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格修复的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