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建筑与建筑的大学

点赞:25586 浏览:1188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建筑与大学最直接的联系恐怕就是大学中的建筑了.大学的建筑是大学的历史见证、实力见证和办学理念见证.从大学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它的历史与文化,乃至精神和气质.当人们走访一所大学的时候,给人们留下第一印象是它的建筑,对它的评价,也往往基于这第一印象.这恐怕就是大学建筑的魅力和力量.

建筑物的历史越久远,就越能彰显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建筑喜欢讲风格和特色.中国的建筑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园林和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江南私家园林、客家土楼、山西大院、湘西吊脚楼等.这些建筑都体现着浓郁的地域风情,体现着自然、文化、历史、风俗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就在于其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可以启发人在精神上的思考,即建筑物的气质,体现的是一种“场所精神”.大学的建筑其实更需要这种“场所精神”,大学的校园更应该有这种“场所精神”,它是大学的一种气质.这种“场所精神”和气质使你一走进去,就想读书、思考、联想,能够激活你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大学的建筑不同于其它的建筑,就在于它是体现大学理念和大学气质的载体,呈现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大学赋予了校园建筑以形而上的“道”,大学的建筑才有了它独有的心灵容量和思想境界.无论是芳草萋萋,还是红砖绿瓦、大树参天,都应该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唯其如此,大学才能成为培养独立研究精神的家园.

大学的建筑,强调的是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在某种程度,大学的建筑就是大学的精神体现,是它们让大学的历史活了下来,否则,这些建筑的定语完全可以用“工厂”“商场”来代替.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的建筑应该具备“大家闺秀”那种优雅端庄的风度和气质,大方得体、收放自如的姿态和风韵,多一点儿恬淡和幽静,少一些嘈杂和喧嚣,而非工厂里的产品式的摆放或货架上商品的排列.每一个到过牛津和剑桥大学的人,都会对两所大学的建筑风格发出由衷的感叹,并且会在许多国家看到“克隆”了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建筑.在牛津和剑桥早期建的那些学院,偌大的方院、高高的围墙,新绿的草坪,就好像走进了世外桃源.从两校的建筑中,你自然就会对西方为何把早期的大学比喻为“塔”有了切身的理解,使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什么是实现“闲逸的好奇”的场所.此时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建筑,已经不是一个“建筑物”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和气质.

再拿厦门大学来说,当你站在五老峰上或上玄操场俯瞰整个厦大校园时,你自然就会感受到厦大久远的历史脉动;当你走进建南大礼堂时,你不知不觉的就会被其创建者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当你走在群贤楼群的长廊里时,你便不可能对“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产生半点儿的怀疑.它们似乎在悄悄地告诉你,这里是你所需要的凝思静虑之所,新的生活之眼和世界之窗将渐次在学子面前被打开.

大学的建筑与建筑的大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建筑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也许我们不该强求建筑对于教育意义的承载,也许我们必须承认建筑本身表现力的局限,但作为大学里的建筑,它总是要带着某种意义(或积极、或消极)以“物证”的角色出现在大学历史的审视之中,影响着后人对大学的评说.

然而,今天大学里的建筑并非都是真正的大学建筑,并非都具有大学建筑的语言与表情.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我国近几年的大学建筑和大学校园,从外在形态来说,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可谓不大,装修和建筑材料不可谓不豪华,校门不可谓不气派.我国新建的校园和建筑几乎都可以与外国的大学校园相媲美,其豪华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国外的大学.可是在这样的校园里,我们却无法体验到大学气质的味道,华丽的表象让人感受到的是世俗化和商业化的气息,是一个建筑的大学,而非大学的建筑,离我们所言及的大学的建筑渐行渐远.仅就某些大学建筑的功能而言,便可见一斑.例如,教学楼的设计几乎都是“通用设计”,既没有考虑到教学的特点,也没有考虑到师生交流的需要.再拿教室的座位数来说,我国大多数大学的座位数都是够的,但如果按照国外授课的班级规模来考虑,就会普遍出现座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小教室的不足.授课班级规模的大小,在国外大学是一个吸引学生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说来,人数为30人的班级规模大约占授课班级总数的70%左右,而我国还不到30%.相比之下,国外新设计的教学楼中,教室与教师的工作室往往是在同一平面层,一侧是教室,一侧是教师的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例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建筑,它是以大台阶式的连接教室把全院的老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每一层是一个年级,这样不仅同一个年级的师生可以交流,而且上下年级的师生也可以交流,咖啡厅、阅览室等公共场所都可以为师生的交流提供方便.恐怕这才是大学的建筑.


大学的建筑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和教师对母校的认同感,不仅仅是在校期间认同,而且是永恒的认同.听建筑学院的同行说,美国伊利诺工学院的一座教学楼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如果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它称得上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体现了大师追求“极端纯净”的设计理念.但由不锈钢加玻璃设计成的大空间缺少领域感,给人一种“冰冷的属性”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不喜欢,搞建筑的人却纷至沓来参观.这就告诉我们,大学里的建筑,不论它的结构、造型、功能,如果不能让教师和学生喜欢,不能博得大学人的认同,人们就只能称它为是放错了位置的“创新作品”,没办法称它为“大学的建筑”.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