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普工作实践与

点赞:30190 浏览:1428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普工作既要面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也要面向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分析当前高校科普工作的不足,并以重庆师范大学科普实践为例,提出高校科普工作应强化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筹措、资源共享,并探索创新高校科普工作新方式.

关 键 词:高等学校科学普及实践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92-02

1引言

科普工作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新时期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拥有大量优秀科研力量和人才,有义务组织和支持科普活动,有责任参与科普工作.近年来,高校科普工作取得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但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思想、体制、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难题.本文以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科普实践为基础,具体分析高校科普工作的现实困境,总结实践经验,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

2当前高校科普工作困难与不足

笔者分别以“高校+科普”,“大学科普”为检索词,在全国最大的中文期刊数据库ki中以篇名、关 键 词、主题词等多个途径进行检索,剔除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文献,最后得到2000年至2012年相关论文数量仅为52篇,平常每年不到3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高校科普工作实践的薄弱.

2.1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

目前,在高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科普氛围.首先,人们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等院校有责任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场地,但由于缺乏具体内容、队伍建设、经费保证等配套措施,缺乏可操作的细则,高校科普工作积极性并不高,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迫于精力、时间、职称等压力,无暇顾及科普工作.

其次,人们对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认识片面.谈起科普,认为只是搞搞活动,简单传授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忽视科普活动的双向交流,忽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也忽略了科普作品的写作和科普展教品的研发.

2.2科普活动主体与对象不清楚

高校科普工作中,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科普教育还没有被人们充分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中提到的科普工作重点人群包括未成年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大类,高校大学生被排斥在重点科普对象之外.但科技素质不能替代科学素质,学历提高不等于科学素质提高,大学生仍然需要侧重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更高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普及.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因为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常常在对社会的科普实践中与高校教师一起充当着积极的主体角色.在现实中,对大学生的科学普及存在简单化、低层次化,也没有发掘潜力,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对社会的科普活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科普中的主体与对象双重角色定位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2.3科普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管理

一方面高校有着丰富的科普资源,另一方面,却由于人员、体制、经费等因素,缺乏统一管理.高校普遍成立有高校科协,挂靠在科研处,负责高校科普管理工作.而重点实验室等设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面向不同的科普对象.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以科协非常有限的人力是难以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的.因此,高校普遍存在部门沟通不足、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共享率和利用率不高,也就很难营出造浓厚的科普氛围.

高校科普工作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4科普活动影响力有限

近年来,高校虽然开展了一定的科普活动,但创新性和主动性不够,有时只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是一时的应景,存在突击搞科普活动的现象,费了很大力气组织的板报、展品,可能只展出几天或几个星期,参与的人数非常有限,缺乏经常性和持续性.在宣传和策划力严重不足,除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外,其它地区很少出现高校科普活动品牌,高校的科普活动影响力相当有限.

3我校科普工作实践研究

3.1我校科普工作概况

我校一直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和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多次获得“下三乡”优秀组织奖和多项大学生科技创业奖.2005年学校主体搬迁到大学城之后,面对大学城周边资源匮乏的局面,我校积极与沙区科协等部门联合,率先对社会开放图书馆,我校图书馆成为重庆市第一个对市民免费开放的高校图书馆,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吸引周边居民和学生参与.2010年我校被重庆市科委等部门联合批准成为首批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基地以图书馆为依托,由科研处主管,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共同开展科普活动.基地批准成立以后,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如何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创新,更有效地整合校内各种资源,调动更多的师生参与科普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课题.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和修正,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以资参考.

3.2我校科普工作主要措施

3.2.1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保障和规范的管理是高校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科普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有关科学的活动,参与科普工作的师生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因此很注重制度的建立、流程的规范,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科普工作.我校根据科普工作实际先后制订了科普基地管理办法、项目制管理办法,科普分中心管理办法,志愿者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另一方面,为规范管理,每一次活动都有活动方案、经费预算、人员安排,活动结束后有总结、有报道.当然,高校科普工作的制度和管理没有多少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高校科普工作的实际参与者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最终建立起完善的高校科普工作管理体系.3.2.2多渠道资金筹措

近年来政府对科普经费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总来的说,我国基层科普经费投入存在来源单一、权责不清、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现阶段,高校科普工作有别于企业科普或是科普产业,高校科普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多渠道经费作保障.我校的科普工作经费渠道来源有:学校科普工作专项经费;上级科普工作管理部门如科委、科协、社科联等拨款;校内其它部门联合分担经费,比如三春湖讲坛作为科普讲座品牌,同时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课程,教务处对此项活动给予了经费支持;周末故事姐姐由科普基地、西部儿童文学研究所、校工会共同承担经费开支;学生社团申请的科普活动项目,各挂靠学院都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除此以外,我们还积极寻求社会资助,以冠名的形式获得商业性赞助,比如我校每一届读书节活动都得到了一定数量公司的支持.

3.2.3多元化人才培养

人才,始终是科普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工作就会缺乏后劲.根据我校专业实际,我们采取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推动我校科普工作的发展.(1)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我校设有科学教育专业,从2002年首次在全国招收本科学生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科普专门人才,致力于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如今已为中小学输送毕业生300余人.(2)实际参与科普工作的员工包括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科普需要创新,科普工作者同样也需要知识的更新换代,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专门制订了相关培训制度,每年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对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邀请专家讲学,组织交流、及时总结提高,还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成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3.2.4注重资源共享与合作

今天的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科普行动或计划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日益需要各相关部门间多方位、多层次的配合与协调,任何单一部门、单一机构的单打独斗单兵突进,都将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科普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对高校而言,在科普资源的拥有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包括先进的科技设备、优秀的科研人才、大量的学生科普志愿者.资源共享与合作首先表现在高校内部要统一布置、聚集力量、形成合力,对校内大学生进行较高级别的科学普及.另一方面,当高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资源共享与合作则可被视为一个必需的条件.无论是开展走社区、走学校、走企业各类科普活动,或是高校专家参与地方科普政策制定、开展科普讲座或是让大学生担当校外科普场馆的志愿者等,都离不开相关单位的支持与合作.这种资源共享与合作是双向受益的,公众的科普需求得到满足,高校科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科普成效得以提升.在我校的科普工作实践中,深度的、稳定的合作与共享更受双方的欢迎,比如,向相关单位派出专业志愿者,与基层组织合作建立科普站等.

4我校科普工作探索与创新思路

4.1建立基地与分中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科普基地批准成立以后不久,为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方便联系与管理,根据学校科普资源分布情况与活动开展情况,我们在历史与社会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化学学院、校团委设立了四个分中心.基地对分中心实行动态松散式管理,分中心设负责人一名,联络员一名,独立开展科普活动,接受基地的指导.科普基地作为学校统一的科普活动平台,负责科普工作的对外联络与协调,给予各分中心一定的经费支持、不定期举办业务交流、进行业务指导,对各中心的科普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适者有权取消资格,对其它科普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也可增设新中心.实践表明,基地与分中心的管理模式理顺了校内从事科普工作的各主要团队的关系,使我校的科普工作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构架,对外有了统一的窗口,对内联系更加顺畅,各单位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普工作队伍.

4.2推进科普活动项目制

科普分中心的成立,将有特色的科普资源统一在基地之下,但是它的覆盖面毕竟较小,还难以将学校其它优质科普资源统一协调起来.基于此种情况,2012年,由科研处牵头,科普基地具体实施,针对科普活动我们尝试推出了项目管理制,旨在为其它有志于科普工作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挖掘有创意的科普活动.根据设想,我校制订了相关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项目制实施的各项要素:项目每年申报一次;项目申报对象为学校二级单位以及学生社团,为保证科普活动的实施和效果,原则上不接受个人申报;项目管理流程包括申报、审批、实施、结项;项目经费使用办法等.2012年至2013年共批准项目22项,批准经费5万余元,有9院系(社团)共930余人通过此项制度加入到科普工作的大军中,资助昆虫爱好者协会、历史爱好者协会、“幸福之家”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等学生社团开展的科普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高校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使高校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最终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本文为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高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2gg-kplA0011)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