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

点赞:16074 浏览:698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调查研究显示:新疆农业院校大学生来源地多为乡村团场,就业地偏重大中城市;日常生活开支大,但经济来源单一;就业压力来源形式多样.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新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新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研究

“就业压力大”成为困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难题.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需独立生存和养家持家的二代大学毕业生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谋得一个很理想的职位变得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据媒体报道,大学四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们由于忙于实习与求职,很多大学生宿舍基本没有人.对于大学校园里的这种“空巢”现象,有人感慨大学四年级已经“名存实亡”.

通过调查,新疆农业院校毕业学生就业压力感较强,尤其是非农专业,常常在应聘时遭遇冷落.2014年求职季已经来临,即将毕业的学子们为即将踏入社会做着诸多准备,同时伴随着强烈的就业压力感.因此,全面认识就业压力与合理应对和释放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调查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就业压力源设计出《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通过统计调查结果来全面系统的分析新疆农业院校2014级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

本次调查在新疆农业院校随机发放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7份,无效问卷23份,其中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为1:1.

二、调查结果

1.来源地多为乡村团场,就业地偏重大中城市

新疆农业类院校,招生来源多为农村、团场区域,培养类别多为农林牧渔类专业方向.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是学生有近50%来自于自于农村、乡镇、团场;32%来自于中小城市;但毕业趋向地过半数为首府乌鲁木齐市,27%的学生愿意到各地州政治中心区域工作,9%的学生希望能到疆外发展.只有12%的学生愿意回到县城或者乡村工作.见图1和图2.

图1学生群体来源地

图2学生毕业趋向地

2.日常生活开支大,但经济来源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开支额度分为几个等级(见图3).每个月生活开支200元以下所占比重为零,这也符合乌鲁木齐市高校目前的消费水平现状.其中每月生活支出在400―1000元所占比重达到了76%,这是目前学生消费支出额度的主要水平区域.一方面学生消费支出额度高,但另一方面其经济来源却很单一(见图4).其中有74%的学生目前靠外部经济来源,其中家里供给所占比例为58%,学校提供为15%,社会资助为0.7%.其余通过自己努力做补充经济来源的学生所占比重为20%.

图3日常生活开支额度所占比重

图4经济来源所占比重

3.压力来源形式多样,个人压力和家庭压力较大

通过调查,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来源宏观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压力、学校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其所占从低到高依次为学校压力占11%、社会压力占19%、家庭压力占31%、个人压力占39%(见图5).这说明目前学生就业压力来源主要还是在于自己和家庭方面.考虑到个人感受、家庭希望,学生就业时不仅要满足自己需求,更要让家人满意.

图5就业压力来源所占比重

三、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社会原因

一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标准.调查中发现,在参与上半学期的一些招聘会的学生中,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过高,有些用人单位对学生所用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过分想象,造成对部分学生初始评定错位.同时,伴随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尤其是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群体规模的扩增,新疆一些用人单位不考虑自身招聘岗位所需,直接将招聘门槛提升到硕士研究生等级,让本科生望而却步,难以入门.

二是虚检测信息层出不穷.伴随着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浪潮,新疆与外部联系日益紧密,市场开拓更加强劲,岗位需求也在增多.学生借助网络、、微信等移动客户终端获取就业信息渠道更加宽泛,与此同时,虚检测招聘信息也开始泛滥.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听到同学遇到过虚检测招聘信息,并且交了一些费用,结果是虚“欢”一场,自认倒霉.

三是性别歧视开始显现.经济的发展,制度的约束以及成本的高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使得女大学生在招聘过程中受到歧视.据受访学生反映,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直接告知应聘者“本单位由于工作环境和业务需要,只要男性,如果女大学生想进入该单位,可以带上自己的男朋友或者一名男性同学”,这使得相当多的女大学生就业遭遇尴尬境地.

家庭原因

一是望子成龙让人难以回头.虽然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新疆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村考生能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首府高校实属不易.调查中发现,从农村考上大学的考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大部分内心就不选择疆外高校入学)一旦考入大学,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老家,甚至不愿意回到各个地州市(县)工作.因为家里对自己希望很大,留不到大中城市好像辜负他们的希望,没有脸面.

二是传统就业观念使得内心煎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毕业后本打算回到家乡就业,但是对于父辈们来讲,孩子读了大学,再回到乡村团场,或者进入企业打工,都会被人看做不成功,不争气,被人瞧不起.所以父母还是极力希望自己孩子毕业后进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所谓“金饭碗”的机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后“择业漂泊期”的延长,不能就好业、好就业.

高校原因

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新疆农业院校的问题,也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以新疆农业院校为例,本身除了农业类专业以外,同样具有经济、管理、计算机、外语等非农专业.这些专业设置本身侧重于贴近相关农业方向.目前,部分非农业高校开始尝试与新疆特色实际相结合,逐步扩展葡萄等水果测定、宝石玉器鉴定、民族特色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来适应新疆未来发展的需要,与市场需求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