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点赞:21042 浏览:943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民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建筑防火技术十分的重要,因为它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民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要充分的将建筑防火技术的运用到其中.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防火技术的运用来进行阐述.

关 键 词:民用建筑;建筑设计;建筑防火技术

我国早期建筑受到技术水平及设计发展水平的限制,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当中发展的并不是很理想,建筑火灾曾多次发生,给人们的生命造成里极大威胁,使人们的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在民用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下,建筑防火技术也同样取得了巨大进度.

1.民用建筑建筑结构设计中所蕴含的防火技术.

建筑防火设计中,建筑构造是比较容易处理,但又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应该使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对管道每隔2~3层的楼板处来防火隔离,如果建筑物总高度超过了100m,则应该分为每层进行分隔,且井壁检修门应该为丙级防火门.

(2)在L型或者C型高层建筑内转角处设计不方便设置防火墙.而且,如果防火墙设置在转角处附近时,应该以4m作为最小要求值来设置两墙之间门窗洞口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如果有固定的乙级防火窗设置与任何一侧墙面时可以不考虑水平距离.而紧临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的最边缘距离则应该在2m以上,如果其水平距离小于2m时,就应该以设置固定乙级防火窗作为弥补.

2.建筑设计中平面布局与设置对民用建筑防火的影响.

为了尽量减少火灾以后或者是火灾在发生之后所造成的损失,科学、合理的对建筑设计的平面布局来进行一个设置是十分的关键.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所、公共建筑科学合理的平面布局是对防火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根据就是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务必要依照其实际的情况来严格的执行.同时要把这一问题纳入建筑设计中进行考虑,以此来加强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对建筑防火进行实施,《建筑防火规范》是建筑设计中平面设计与布局的依据.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与布局是建筑防火的关键.

3.民用建筑设计当中对安全疏散问题的把握.

疏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防火设计的重点内容,设计当中主要考虑疏散的距离、宽度和楼梯间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三个方面中有一疏散距离为设计重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当中对疏散距离这一问题有着具体明确的规范,但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对撤离距离的把握还应注意一下加点问题.

(1)在具体的设计当中,例如高层建筑中主要的公共性活动空间内部各点距离最近疏散口的最短距离应该要维持在30m之内,其它房间最远一点和疏散口的距离应该要维持在15m之内,上述两点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均有详细的规定,但在具体的设计的过程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务必要加以注意.

(2)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之中,对于房门与房间内部之间的距离也有着非常明确细致的规定,其内容规定了距离应该被严格控制在袋形走道两侧的最大间距之内,而在建筑内部如果配设了自动喷水灭火器的消防设施,那么房门与房间的距离可以增加规定距离的25%.

4.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防火和防烟分区设计.

对于防火面积的确定,主要应该要考虑的是防火分区相关的防烟分区问题以及最大防火分区的限定,这同时也是一个经常性容易出现疏漏的问题.

首先,通常的情况之下,防烟分区仅仅是局限于地下车库与高层建筑,《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之中明确规定,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其中净高不会超过6m的房间应该是要设置挡烟垂壁,明确的划分出来防烟的分区,其中每一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应该超过500m2且防烟的分区不应该是跨越防火分区.

其次,就是要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汽车库,该地区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该要超过2000m2,也不应该跨越防火分区.最后,就是在多层的建筑之中,固定窗扇的地上房间、无窗房间或者是地下的公共场所,以及超过20m的有直接排烟自然通风或者是没有自燃排烟的疏散走道,但是其中的长度超过40m的疏散内走道等设排烟、防烟设施的房间之内也应该完全的参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标准.

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防火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引发建筑火灾的因素多种多样,为尽量较少和避免建筑火灾的发生,建筑设计工作者们要从建筑工程的总体上加以把握,在建筑设计的每个环节与部位都充分考虑建筑防火问题,并将各种防火技术充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火灾的发生,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