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生培养环节中学习团队建设的

点赞:16326 浏览:701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研究生在校人数大幅度递增,研究生培养问题日益突出,论文借鉴理工科实验中常用的单因素实验方法,选定课程学习、导师制度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分析不同学习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提出根据不同的培养类型,在不同的培养时期,打破固有学院专业等的思想,跨区域跨年级的选择不同的团体类型,更适合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 键 词:研究生教育;学习团队;导师团队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每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逐年大幅度递增,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到2012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近150万人.研究生作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研究生的培养对于国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作用.尽管国家、各高等学校都很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但我国研究生培养总体情况仍然存在数量庞大、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来研究生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学教育的普及使研究生并不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再加上部分研究生读研的动机并不是特别纯粹等,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最终都会归结到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各个方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对合作学习方式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形成了合作学习理论.将合作学习的思想引入研究生教育,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在学习形式上加以创新,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有益探索.为了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更进一步的提高当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寻找出适合研究生不同培养类型的团队建设,特提出对高等学校研究生在培养环节中学习团队建设进行研究和探索.

1.课程学习团队的选择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仍然是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根据调查问卷汇总结果,由分析结果并结合我校实际可知,在课程的设置上,必修的课程过多占到约91%,有64%左右的学生认为专业选修课程选择面比较狭窄,跨学科选修较难,研究生专业课程和本科生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或者重复现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基础前沿课程,但因学分过少使得68%左右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这种现状不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不利于研究生接受各种新的信息和接触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制约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1]

1.1基础课程学习团队的选择

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除专业课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如政治理论、语言课程.在教学的形式上,目前大部分的基础类课程都采用大班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较少,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大部分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直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没有实践环节,不能针对现实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研究,只能纸上谈兵,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更偏好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讨论,更多的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的贮备量不断扩大,小班学生多专业学生共处也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1.2专业课程学习团队的选择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否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持中立态度,但认为对科学研究的展开和论文的撰写还是有较大帮助的同学增多.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研究生积累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学和写作能力.经过研究分析,专业课程的学习,并非如我们所希望的导师为自己学生专门开设科研相关课程的小班学习更加有效;而是不限定导师仅限定专业,根据专业特色设定课程,聘请更多的老师教授课程,克服了目前可能存在的部分导师指导学生过多或指导能力不足的弊端,使学生能从每位授课老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研究领域中吸取精华,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团队的选择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个性化、专业化的创新教育.国外研究表明,导师水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成才的质量.资料显示,在人才培养中,天赋占10%,机遇占5%,而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占85%之多.[2]从上述专业课程学习小团体的选择的分析研究也从侧面暗示了,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自身学习积累的过程,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生导师除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指导任务之外,在新的时期又有了更全面的要求.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除了要求导师要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指导、职业就业的指导以及心理健康的指导.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对导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导师的指导难度升级.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来自高校自身的培养和补充,有部分导师自身在学术上毫无建树,仅靠资历担任研究生导师;有部分导师一毕业就走上教学科研岗位,自身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经验;部分导师所带学生过多,指导不周全;也有部分导师对学生过分关注,从学习、生活等全方面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成长.种种原因,致使导师的指导作用得不到体现,反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等学校生培养环节中学习团队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团队建设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目前85%的研究生属于单一导师指导,属于绝对主流的指导模式,但是超过67%的研究生根据自身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更多的倾向于多导师共同指导.多导师有利于研究生向不同导师学习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使知识储备更加完善,也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功效.根据导师成员的来源不同,也利于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侧重学习,部分的缓解了研究生重理论提高和轻实践创新的矛盾,增加社会经验,有利于改变研究生培养现状,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导师指导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学习团体的重组,但总体而言,是向着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论

借鉴理工科实验中常用的单因素实验方法,选定课程学习、导师制度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各方面现状,通过上述调研数据表明,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大班授课方式,小班不同专业融合的学习基础课程,教师团队以讨论启发式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教授专业特色课程,更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多导师共同承担指导研究生的责任,坚持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塑造良好学风.各因素综合分析可知,传统定义上的班级,或固定不变的班级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类型,在不同的培养时期,打破固有学院专业等的思想,跨区域跨年级的选择不同的团体类型,更适合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文系2010年上海市“优青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SC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