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教育更利于孩子学会―关心

点赞:18852 浏览:825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问题的提出

1.当代孩子的宠爱效应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的溺爱,各种各样的娇惯,小皇帝式的地位,加上社会大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个性上的许多缺陷,他们可能有优裕的生活,有较高的智商,但是社会生活面前却是脆弱的.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个孩子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这本来是个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做大人的赶紧上去又拍又吹,不停的安慰.如此的对待孩子,最后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的是一点挫折都不能受,一点困难都不能经历,一个跟斗都不能摔,摔了以后应该由别人来安慰,来抚爱,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动作不是很利索的孩子,摔倒在污水旁边,其他孩子不但不伸手帮助,反而哄堂大笑.

一个盲人过马路,有一个小学生去领盲人穿过街道,其他一群少先队员就起哄,嘲笑这个孩子等

宠爱的表现:

第一隔代人的关心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的对待.

第二作为父母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同时表现出某种专制,对孩子有种种的戒律,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到.

第三就是因为爱,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普遍重视智力开发教育.对学习的高追求,高要求.

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只知道让别人关心,自己不善于关心别人,缺乏关心别人的心理.而且面对家长成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的压力,社会的竞争,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形成孩子心理上的扭曲,是现今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宠爱效应的原因及危害

如果说孩子缺乏关心他人的意识,是怎么造成的呢?简单地说,一个是从小没有尊重或者说剥夺了孩子关心自己的权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自己关心自己的潜在能力,但是家长――几代人都去关心他,让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关心自己和自己管理自己,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中心,总是被别人关心,于是,就造成了自己对自己都不关心,不会关心,不会管理,就更谈不上从自我出发去关心别人了.另一个就是不注重启发孩子去关心别人,不注重启发孩子关心周边的世界的其他人和其他事.也可以说,家长的启发是说一套做一套,具体表现:对父母的关心不够,对关系的不当处理,所以言传不如身教.第三,同伴之间的竞争,形成扭曲的心理障碍等


那么,危害首先对家庭来说,不懂得关心自己,关心别人,基本上长大后,很难做到对父母的关心,对家人的体谅.养育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幸福吗?其次,对社会危害而言,缺乏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再放大,当然也不会关心公共秩序和社会.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对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第三,对孩子自身的危害,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关心周边的世界,没有必要的道德意识,最终会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行为形成障碍和困难,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红绿灯的交通规则,只想着自己快点穿过马路,他不仅受到处罚,还可能出现危险.

二、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举行过一个国际性会议,叫做“面向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中外有很多学者、教育家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让孩子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那么,让孩子学会关心什么?

第一层次,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孩子不会关心自己,就会强烈的依赖别人.而造成这种依赖的原因,是我们大人很到位地关心和照顾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内容.

幼儿园混龄教育更利于孩子学会―关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所谓的关心,第一就是让孩子真正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把什么都寄托在让大人来关心自己的基础上,自己不会关心自己,从一开始就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了解.所以,关心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学会关心自己.

第二层次,就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关心父母和老人,这样,就从关心自己扩展到关心他人.

第三层次,就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同伴和老师.

既然能够关心到自己,又能关心到家人,就能关心同伴和老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老师病了问候一下,同学病了,可以看望看望,这就是一种关心.

第四个层次的关心,要关心周边生活和环境.

在幼儿园,班级及整个幼儿园都是他的环境,到了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的环境,要对环境的关心,对生活环境的关心.

第五个层次,也是一个最大的层次,就是培养孩子们对社会、对人类的关心.

有了这样五个层次: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同伴、老师,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和整个人类,才是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发展自己人生,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三、蒙台梭利教育中混龄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的思想处处充满真知灼见.在她众多的教育思想观点中,混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残酷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对儿童也是如此.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的滋养.在大多数学校里起初是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班等这是一种认为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因此她提出,混龄班有利于幼儿交往和合作.

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看年龄大的孩子做事并请他们说明解释,他们是很乐意这样做的,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价值,因为5岁儿童的心理有比我们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幼儿很容易学会我们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们在成人与幼儿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有很多东西教师是不能传授给3岁的儿童的,但5岁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

因此,让儿童教育儿童成为混龄教育的特点.儿童向儿童学习比向成人学习更加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了更加容易,而且不感到受压抑.例如3岁的孩子对5岁孩子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这些与他自己的能力相差不远.所有年龄大的儿童变成了英雄和教师,而小儿童就成为他们的羡慕者.他们从前者那里得到灵感,然后继续做他们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年长的儿童不但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将意识到他们所作的一切会别年幼者重复,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确的示范.也有人担心大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进步.首先大孩子不是整天的教,而且他的自由是受到尊重的,其次教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先前懂得的知识,在他交给别人时,他必须对他掌握的小范围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重新安排,因此,大孩子的牺牲不会使他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