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案例中改善教育行为

点赞:32975 浏览:1548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案例研究是基于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本篇通过:1.研究常态,激活内需;2.研究经典,寻找参照;3.研究专题,享受过程;4.研究流程,形成结论,具体分析了教育案例研究在改善教育行为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关 键 词】教育案例研究;教育行为;认识与改善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1-04

【作者简介】吴亚英(1968-),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案例研究,是基于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具有基于需要、持续研究、见汪效果、形成结论等特点.教育案例研究在优化教师教育行为、促进理念与行为一致性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研究常态,激活内需

改进自己、优化行为,其根本前提是,教师内心有需求.这个需求的产生,必须源于教师的自知,知道自己日前的教育行为不适宜.如何才能判断教育行为适宜与否呢?对常态情况下的教育案例展开规范深入的研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之所以取样常态教育案例,是为了获取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实证.

【案例1】大三班邵老师组织的语言活动《皮鞋车》(片段)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PPT,而后问:“如何让又脏又大的皮鞋变成漂亮的皮鞋车?”

幼1:在皮鞋上装上发动机.

幼2:在皮鞋上插上花.

幼3:除了发动机以外,还要装上马达.

师:让我们听一听小老鼠是怎么做的等

【简析】对幼儿的想象,老师们除了“嗯”“好的”之外,没有其他回应,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讲故事.幼儿的回答,仅仅成为故事前的引子

【案例2】大一班周老师组织的操作活动《小小设计师》(片段)

在这个活动中,乔乔设计并制作的是面具、只见他先把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对折、再对折等用剪刀在纸的相应位置比划比划,小脸绷得紧紧的,果断地用剪刀头在纸上戳个小洞,“嚓嚓嚓”几剪刀,两个“眼睛”就出现了等放下这张基本成脸型的卡纸,只见他拿起一条型纸,围着脑袋比试着,接着,又拿起一张条型纸,用双面胶涂抹两头,接出一段等面具做好了,戴上又拿下(眼睛与“眼睛”不对号);“眼睛”太小了

乔乔又操起剪刀,三下两下,“眼睛”变大了等

此时,周老师走了过来,她看了看乔乔脚下的纸屑,皱了皱眉,面对乔乔,用手指了指地毯.只见乔乔无奈地放下剪刀,急切地、胡乱地拣着纸屑等

【简析】一个充满主动探索精神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无知”打断了.

上述案例在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如果不进行案例研究,我们很少有“我的行为适宜与否”的自觉观照,也就不觉得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而当我们微格剖析、追问内心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问题其实很多.归纳一下,主要是对新课程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自身行为没有审视“为什么、如何做”的自觉.

比如案例一,新课程观念要求我们,教育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第一个问答的目的是发现幼儿的经验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表达愿望.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幼儿回答得也很好.但是实践场中的我们,思路又回到了曾经:变设计时的幼儿中心为习惯了的授课中心,我们太习惯于按教案上了.

案例二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了组织性行为,习惯了提醒、要求.对于“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的纲要内容,我们忘记了;对于孩子行为表现的观察,对于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思维的解读,我们忽略了.

每个人都有向上的,尤其是在发现自己必须向上的时候.上述两个常态案例,再现了我们依旧奉行的“老路子”的尴尬,再现了我们教育行为上的不足.事实面前,教师自我改善的内在需求被激活了.

二、研究经典,寻找参照

对于经典案例的研究,一般来说,首先必须有源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案例的研究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我们挑选了上海冰厂幼儿园池莉老师组织的《我和风儿做朋友》的案例,对适宜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教师应答展开研究.研究时,所有参与人员都观看录像,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关注点进行思考和判断.

【案例3】万老师对大班《我和风儿做朋友》案例的剖析(择取“对抗赛”片段).

实录:

比赛开始了.本节活动中“是否喜欢风”的辩论环节,幼儿清一色选择“喜欢”,于是老师“被选择”了“不喜欢”.录像中此时的师幼位置是这么安排的:幼儿坐在椅子上,教师单脚跪地面对幼儿.与幼儿视线平等.

幼1:我喜欢风,因为风能把头发吹干.

师:风能把湿的东西变成干的.真不错,贴上一个风爷爷.

师:我不喜欢风.早晨我刚刚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风一吹就把我的头发吹乱了,所以我不喜欢它.这个理由能成立吗?(幼:成立)好,我也为自己贴上一个风爷爷.

幼2:我喜欢风,因为风能发电.

师:你的知识真渊博,来送你一个风爷爷.(幼儿开心地拿着“风爷爷”贴到黑板上)

师:我不喜欢风.女孩子是特别爱美的,可是风一吹,把我的皮肤吹得很干燥,皮肤都裂开来了,是不是?(幼:是)那也奖励我一个风爷爷好吗?(幼:好)请一幼儿为老师贴上一个风爷爷.

幼3:我喜欢风,有了风我们就可以放风筝了.

师:风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怪不得小朋友喜欢它呢.

师:我不喜欢风.有一种风叫龙卷风,好端端的就把我们的房子给吹走了,太可恶了.(教师夸张的神情一下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幼4:我喜欢风,因为风能把湿的衣服吹干.

师:风能把湿的东西变成干的等(幼儿内哄:不算不算!)

师:为什么不算?(幼:因为他重复了)

师:嗯,这可是游戏规则,说过的不能重复,但至少也说明他已经在积极地动脑筋了.这样吧,我们拍手鼓励鼓励他.


【简析】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大班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性游戏融入活动中;其次,用丰富的情感、体态语不断地激励幼儿,用自身规范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适时地点拔、引导,提升幼儿的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借助经典案例,教师们在反复观看、详细记录、深入思考、理性判断的过程中,内化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比照着自身,‘寻找学习的榜样.

因教师的需求不同,我园参照“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学前项目中国第Ⅱ阶段研究”的测查工具材料一“对教师行为的观察”,设计行为类别分析表,确定具体观察内容,具体如表1(见下页).

三、研究专题,享受过程

改善教育行为的案例研究,特别强调持续跟进,特别需要发挥群体实践智慧的诊断、重构,还特别需要被研究者由内而外的更新、改善、优化.

因不同阶段,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主题.对象和主题,可以是教师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中的共性不足.其次,要进行以课为例的教育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下面,我们以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小脚丫》为例,关注师幼互动环节,对教师的观察解读行为、回应表现展开跟进研究.研究过程中,每位参与者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寻找改进教学、改善行为的出路和方向,为后续的实践提供良好的认识与技术基础.具体过程如下:

【一研】发现问题:在师幼群体互动过程中没能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间的关系.

实录:

A组幼儿的探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幼1:我发现脚上有一条一条绿色的筋.

师(大声地):其他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

(声音较大,好多幼儿把目光转向了教师.)

幼2:应该是蓝色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幼3:那是血管.

师:说得很对等

幼4:我发现脚像滑滑梯.

师(大声地):你能不能说得明白点儿?

幼儿5:我用手拉住大脚趾,把脚用力蹬出去,我的脚就像一艘船了等

幼6(连比带划地):我用手一压,这儿突然就变白了.

师(大声地):你压在脚趾甲上,原来脚上有趾甲.

幼7:趾甲长在脚趾头上.

诊断:结合录像进行

从表面看,教师非常关注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行为,与幼儿交流频繁,显示出一派“热闹喜人”的景象.似乎已经将幼儿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似乎做到了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细细品味,可我们发现:胡老师虽然非常想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缺乏与幼儿群体互动的技能,导致了为尊重个别幼儿需要却左右大部分幼儿思维,看似尊重幼儿实质是教师中心.

在教育案例中改善教育行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诊断建议:

降低音量和个别互动.

鼓励幼儿结伴交流各自的发现.

【二研】放低音量,引导幼幼互动

实录:

B组幼儿的探索活动开始了:

幼1:我发现我脚上一条一条的线.

幼2:我手上也有的.

师(对着两人小声地):观察真仔细,那叫什么?

幼1:我知道了,是手纹.

师(看着幼2):是吗?

幼2:手上的线叫手纹,脚上的线叫脚纹.

师(同样小声地):真聪明!

诊断:还是结合录像进行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能正确认识到幼儿的活动需求,在与个别幼儿互动时降低音量,尽量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思维,并能用简单的语言以及眼神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但在组织集体交流时,还是顾此失彼.

诊断建议:

所提问题的指向要集中,不能散.

在交流同一逻辑的不同发现时,直接告诉幼儿“一个一个轮流说”.

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提醒幼儿倾听同伴说.

用追问“谁还有不同的发现”来提醒幼儿说不同的答案.

【三研】熟练师幼群体互动技能

实录:

c组幼儿开始探索脚丫的秘密了.

(幼儿同样有很多的发现,从外形特征、部位特点到对脚型变化的想象.胡老师能很好地倾听、小声地互动,继续引领孩子相互说着、笑着.集体交流开始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见举得高高的小手,只见急不可耐到屁股离开座位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来,让我们一个一个轮流说.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的,请说?

诊断:

本次活动中,胡老师根据二研的诊断建议,不慌不忙地提问、提醒、回应,所有的孩子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胡老师还较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在相应的外显行为上逐步老练:能根据交往对象的多少调整好说话音量、较好地运用体态语言等,在灵活参与活动、自如应对众幼儿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流程,形成结论

教育案例研究是效果非常明显的研究.

(一)具有清晰的操作流程

确定研究专题、采集教育案例后,所有参与者借助文字、表格、符号或影像手段,详细记录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表现,记录被研究教师的言行举止、神情变化,让流动的教育过程静态化、固定化,进而针对专题展开分析和解读,直至开出改善的处方.

(二)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即帮助教师正视自己原有的教育行为,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想法,激活自控意识,练习反思路径――从幼儿学习效果反观我们自身行为的适宜性,反复研究应对教育不确定性的策略和行为,自觉调整或优化教育行为,提升实践智慧,促进专业化成长.

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行为类型,总结出不同的操作办法和程序(表2).

(三)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实践场是他们的研究场

教育案例研究,实质是教师群体组建成的研究共同体,研究实践场中的自己、研究实践场中的同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从不同侧面看到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位研究者是“圆桌会议中的一员,既不放弃自己的责任,也不逾越自己的权利,充分行使着自己各抒己见的话语表达权,、宽容、合作中又不乏竞争和妥协”.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认识了自己原有的基础,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和追赶的榜样,它较好地激活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化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增强了行为自控的有意性与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