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承载的中国美学

点赞:10776 浏览:447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中国古代舞蹈为载体,论述了由唐至清,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唐的重“情”渐渐转变为宋的重“理”,最终又演变为明清的重“趣”的历程变迁.

关 键 词:中国;古代;舞蹈;美学

与古希腊不同的是,中国大陆拥有着广阔肥沃的土地,人们只要勤劳的耕种,或多或少都能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它的恩赐.由此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们则认为,谋求生存的关键主要在于顺应大自然劳作;大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所以,在中国的土壤上也就诞生了“天人合一”这一美学思想.那么,在“天人合一”旗帜下的中国美学于古代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过哪些流变呢?本文就将以中国古代舞蹈为依托来浅谈这个问题.

1先秦时期

在先秦,巫术祭祀的活动比较多,于是作为祭祀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巫舞也同样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国屈原的《九歌》.有学者将《九歌》分为三类:祭歌、恋歌和挽歌.其中《东皇太一》和《礼魂》属祭歌;《国殇》属挽歌;其余八篇都属恋歌.并且《东君》与《云中君》是一对,《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一对,《湘君》与《湘夫人》是一对,《河伯》与《山鬼》又是一对.东君“心低徊兮顾怀”,云中君“极劳心兮忡忡”,湘君“隐思君兮悱恻”,湘夫人“荒忽兮远望”,大司命“愁人兮奈何”,小司命“荪何为兮愁苦”,河伯“日将暮兮怅忘归”,山鬼“思公子兮徒离忧”等无不表现了自然神真挚感人的情思.因此,我们不难体悟,尽管《九歌》集中彰显的是“楚人精神”,但它这种寄情于自然的艺术表现思维不也影射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吗?

2汉代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舞蹈在这样良好的条件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当然,当时盛行的黄老之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

首先来看《盘鼓舞》,它是汉代比较普及的舞蹈,特征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其动态纵驰舒缓,犹如风送流云,又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这种象征性极强的表演无疑展示了汉代人“天人交感”、“两界混成”之宇宙观与星象意识.还有在此时期的《总会仙倡》舞,它是以音乐歌舞表演仙人仙兽的一组节目,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动物的样子,用舞蹈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仙人仙兽共舞、天上人间同乐的和平幸福的理想场景.在这里,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不是在思维中而是在艺术幻想中,保持着直接的交往和复杂的联系,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朴实纯真的神仙境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总会仙倡》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社会主流意识――神仙幻想,同时也折射出了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冀与追求.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战火频繁,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许多人深为生命的短暂而感到忧虑,渴望延年益寿甚至不老成仙.并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玄学大受欢迎,成为人们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的渠道.通过舞蹈,我们就可对这些人文思想窥见一斑.如魏晋南北朝的《白舞》,它是清商乐舞的著名代表作,以舞袖为主要特征,舞姿轻盈飘逸、柔婉流畅.晋《白舞》一诗就有写道:“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双袂齐举鸾凤翔,罗裙飘飘昭仪光.清歌流响绕凤梁,如衿若思凝且翔.”的确,《白舞》确实以“轻躯徐起”、“双袂齐举”的姿态以及“体轻”、“云行”的动势,营造了“羽化登仙”的意象,自然的传达了人们渴望脱离尘世、成道成仙的情感意绪.这不能不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带有道家思想的影子.

中国古代舞蹈承载的中国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舞蹈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唐代

唐代,其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都很强大.人民思想开化,知识分子充满自信.整个社会处处昂扬着生机与活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舞蹈也可谓走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舞蹈式样多,种类全,分类细,皆为历史所不能及.那么在这里,本文只选取与论题有关的舞蹈现象及舞蹈作品进行分析.那时的贵族阶层人士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音乐舞蹈教育,宴享中人们往往以“情”即兴歌舞相互交流.如《回波乐》,歌舞过程中有邀舞和劝舞的程序.这说明它是一种按一定规则轮流作舞的宴集歌舞,兼有礼仪性和即兴性,是当时人们相互交流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除此,人们随意起舞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武则天时代的杨再思,在一次宴集时有人说他长得像高丽人,他很高兴,于是便反披紫袍跳起了高丽舞.还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爱在酒酣之时即兴舞剑作歌,从而抒发情怀、以言心志.

与此同时,由于唐怎么发表展繁荣,人民思想开化,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强,所以在此时期,儒、道、佛教思想也是并行不悖.唐代的寺院就经常有乐舞表演,举行乐舞供佛时,也会选用一些社会上优秀的乐舞百戏节目.像《花舞》、《四方菩萨蛮队》都是这样的节目,且都兼具宗教功能和娱乐功能.唐代的佛教舞蹈也常反映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所有伎乐壁画中,飞天伎乐的舞蹈动势最美,且不同时期的飞天形态风格迥异.而所有这些体势动态,实际上都是我国远古图腾崇拜中龙的形态――飞天的动势表现出龙的无限生命和神力,以显示佛陀世界的神幻.

5宋明清时期

宋代从开国君主始、子孙相承的重文尚学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宋代人对哲思理趣的追求,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社会对高雅与博学的审美需求.于是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一种具有高度程式化、能够满足宋人哲思理趣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队舞”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和道白,增加了舞蹈言理的成分,不少作品还力图注入人文修养的内容,表现对宇宙、人生、历史以及现实的深思和理解.例如《采莲舞》,它通过仙女们下凡采摘莲花而向往凡间生活这一细节,抒发了一种无羁无绊、潇洒脱俗、求雅尚逸的人生态度.而明清的戏曲舞蹈也可谓中国传统舞蹈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避实就虚、以虚引实,开拓了舞蹈艺术更为广阔的动作意象空间,实为现实生活情感的再现与升华.戏曲舞蹈常以虚拟的动作身段展现环境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甚至叙述故事情节.例如,它往往利用“走圆场”这一动作来虚拟跋山涉水、千里之行.还有如摘花扑蝶、穿针引线、开门关门等等,都是凭借身体动作虚拟出的意象;同时,戏曲舞蹈中的水袖、翎子、帽翅等技巧身段,也可表现人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如激动、惊喜、意外、忧伤、喜悦等等.这些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也无疑的向我们展示了宋代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趣”的喜好和追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时期是一个儒道互补、儒道互渗的时代;而西汉之时,人们崇尚的对象则变为了黄老之学;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之风盛行,老、庄道学复兴;至唐代,儒、释、道教并行发展.且由唐至清,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唐的重“情”渐渐转变为宋的重“理”,最终又演变为明清的重“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