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

点赞:5342 浏览:170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使高等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城镇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3-0046-08

我国“城镇化”概念,初见于辜胜阻发表于1991年的《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1999年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我国首次在最高文件中使用“城镇化”.城镇化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作为历史过程的城镇化,包含城镇数量与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结构和功能的转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剩余是首要条件,工业化是根本前提,转移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城镇规模,人的素质决定了城镇文明.城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城镇化建设需要优势资源予以支撑,高等教育在各类优势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高素质人才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力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其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支持.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一、高等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驱动人口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集中,是城镇化的根本目标,高等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来自农村的受教育者,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成长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符合产业行业标准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这条途径,既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获得城市户口.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能够直接体现出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城市户口能够实现一些现实的生活需求,如子女上学、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等.因此,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深入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农村受教育人口流动加速,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相对欠发达地区集中到发达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1]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呈现出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以江苏农民工为调查范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毕业的占279%,高中毕业的占198%,获得中技中专学历的占33%,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26%.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凯吉瑟的研究证明,乡村人口接受教育水平提高10%,将增加6%~7%的农民迁出农业,从而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力度便逐步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高等教育可以实现培养农村人口成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这部分受教育者回到农村又可以指导其他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开展技术革新和农业劳作,从而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多,进而驱动农村人口继续向城镇迁移,也就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循环过程.

2汇聚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

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是创造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力量.人才的竞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核心竞争,意味着参与城镇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条件,具体涉及到: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整体作用的发挥等.[2]城镇化建设进程高度依赖于高等教育为其培养和输送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反之,城镇化建设也对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是对公民进行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场所,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进入社会某一行业领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行业发展的自身作用进行二次融合,形成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人口素质的提高.[3]所谓人口素质,一般理解为人口群体在科学水平、文化水平、生理健康、心理状态、劳动技能和个体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质量.人口素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高的人,必然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拥有较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劳动者.受教育者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具备相对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对其他人群素质的提高,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总之,高等教育质量影响着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质量影响着人口素质水平,进而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实施人才培养在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推动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城镇化的主要标志,高等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它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和文化传承都是基于学科而展开的.高校可以通过学科整合建设,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学科优势,实现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引领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高校学科结构既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的.第一,高校学科设置应当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学科结构调整应当与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转变相适应.只有做到学科与产业实现合理对接,学科设置与产业布局相适应,高校才能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不断产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研成果,从而逐步形成具有社会效益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只有做到学科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高校才能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研究领域的的高层次人才,才能获得更多来源于产业、行业的办学资源,进而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社会知名度.第二,高校的学科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的学科结构决定了其院系划分、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方向和社会怎么写作领域等,进而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同方向、不同特点的人才、汇聚成各类适应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三,高校科研不仅可以实现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成果转化,实现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推广.在高校为产业调整升级提供支持的过程中,产业骨干和相关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会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从而使得企业和高校实现合作共赢成为可能.四、我国高等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比例总体不高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人口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方面,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约占168%,比例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从农业水平和技术情况来看,科技素质还不是很高.[9]据有关调查,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科技培训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3%,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很小.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实现城镇化的成功转变,还受到个人素质不高、知识技能欠缺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由农村居民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并融入城镇社会,在城镇立足,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文化素质高或者拥有相关职业技术的农民工,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容易融入城镇社会,主要体现在:树立城镇居民的观念,主动承担城镇居民的义务,得到城镇居民的认同等.[10]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是农民工总体文化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平不够高,职业能力欠缺,容易造成他们在职业诉求、权益维护、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2高等教育规模与城镇化水平不匹配

第一,综合经济指标在国内比较领先、转移人口数量比较多的省份,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却相对较低.以沿海省份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作为一组研究对象,广东作为综合经济指标高,转移人口数量大的代表省份,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相较江苏、山东等省却是低的;浙江省辖地级城市的综合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都高于辽宁省,但高等教育的规模却远远低于辽宁省.[11]因此,扩大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均衡全省高等教育资源对于广东和浙江两省来说是值得研究的.第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如河南和四川两省的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略高于浙江省,但综合经济指标远远低于浙江省,加上其城镇人口数量又远远高于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此类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客观上受到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的人口大省,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将人口数量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大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培育优势学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3高等教育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作用效果有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和怎么写作生产不断转变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怎么写作生产.[12]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导致的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在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中,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两大因素:第一,人才制约.重点发展产业所需人才大量缺乏,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结构水平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IC设计人才短缺25万,电信专业人才短缺50多万,网络管理专业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4万,其他如现代物流、保险业等现代怎么写作业的高级专业人才供需缺口同样较大,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第二,知识制约.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面临着核心技术知识的制约,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上面临着广大产业工人缺乏新技术知识的制约.因此,迫切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扩大现代怎么写作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模,解决现代怎么写作业人才短缺问题.

五、对策

1高等教育发展应当多样化

推动高等教育按照分层、分类进行人才培养,有利于驱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能够形成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首先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第一,办学模式多样化.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将产生一批包括城市圈、综合性功能和专业功能等分工定位的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必然要求区域高等教育进行体系创新、重构,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形成拥有少量综合性、以学术和科研为主导的大学、一大批教学科研并重的院校、大量以就业为主导的高职高专院校和社区学院的系统布局,实现院校结构重组.第二,办学风格多样化.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等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发挥传统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品牌,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13]第三,办学层次结构多样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第四,专业设置多样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将应用型学科作为主要发展对象,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怎么写作.第五,考虑到高等教育在各省发展不均衡,应统筹发展,整体提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2学科结构调整需要合理化

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具有强烈的双向关联,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可靠途径.因此,要结合产业结构需求,合理调整高校的学科结构,并作用于产业发展.第一,重视学科发展与区域产业相结合.要积极发展与高校所处地域、行业产业发展相对应的学科,加强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开放合作,实现学科与产业双向整合、协同发展,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不断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第二,重视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应当善于突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将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进行合理合并,以便有利于整合资源;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设置新兴学科专业应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是优化学科结构的有益途径.第三,重视打造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要培育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的学科群,对传统学科专业要善于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新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进行改造;发挥市场主导的调节机制的作用,大力扶持新型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充分发挥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优势,不断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新老学科的整合与新老专业的优化.第四,重视处理好地、产、学、研在学科结构建设中的逻辑关系.结合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侧重于加强宏观管理,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产业、行业侧重于参与高校学科质量的评估保障,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有效增强高校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有针对性地促进高校学科发展;高校侧重于充分运用办学自主权,自主创新,确保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总之,高校学科结构建设应符合我国产业结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社会需求,主动进行调整、优化,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为导向,为经济社会怎么写作.3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科学化

人才素质与水平是城镇化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按照城市文明的要求,大力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第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是创新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不突破这一瓶颈制约,就难以在自主创新中有所突破,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4]因此,必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第二,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相较于教育目标,更加微观,主要包括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通用标准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各种类型人才养的基本质量要求;行业专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要针对行业需求,结合专业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准确定位和细化人才培养方向,使得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目前比较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终生学习型人才培养模式等.[15]第四,丰富人才培养途径.改革创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突出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和水平.[16]第五,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为什么评价”: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着眼点在于通过评估改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的质量保障.②“谁评价”:要组织高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的质量评价.③“评价什么”:重点评价教育的理念、制度、目标、计划、过程、方法、教材、学生参与实践教育的质量效果等.④“怎么评价”:可以通过组织听课评教、现场操作检查、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等形式实施质量评价,注重过程评价.⑤“评价后怎么做”:建立评价信息反馈机制,通过质量评价,完善教学方案,纠偏教学过程,提高培养质量.

4高等教育管理重在系统化

教育质量是上述三项改革效果的直接体现.因此,开展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十分重要.第一,从管理的时间维度看,应强调全程管理.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学习、训练、实践等,最后到毕业教育,都应该进行系统管理,做到全程育人不断线.第二,从管理的内容维度看,应强调全面管理.从教职员工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及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全方位进行管理,贯彻执行各种制度,使教学质量的监督有可靠保障,做到全员管理不缺位.第三,从管理的方法维度看,应强调质量管理的方法多样化.实施战略化管理,用规划的手段,项目的形式统筹各项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结合实际制定质量保障具体措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全面管理求创新.

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4):18-24

[5]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8):11-16

[6]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7-35

[7]郝世绵,胡月英国际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20-26

[8]王雪峰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8):54-59

[9]赵军高等教育社会角色的置换研究――基于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理解[J]教育与现代化,2006(3),38-44[

[10][ZK(#]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20-26

[11]王新峰关于异地城市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6):21-27

[12]靳占忠,孙健敏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隐忧[J]高等农业教育,2012(5):12-15

[13]张艳芳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思考[J]科教导刊,2012(3):96-97

[14]曹剑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1-2

[15]姚功祥,敬枫蓉,李超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关系的模型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3(6):197-202

[16]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