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课堂”

点赞:3868 浏览:108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运用“教学智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教师可从中收获到创造的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中可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在智慧的课堂里,教师积极地投入于实践智慧的提炼,享受着生命智慧和个人价值的快乐.要想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课堂”,教师就应进行多维沟通,应唤醒学生智慧,应准备几种预案.运用教学智慧,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绪的飞扬.教师要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更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

关 键 词:语文课堂 教学智慧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09-02

作者简介:唐瑞(1979―),女,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智慧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为了课堂好看,花架子太多,学生看起来很活跃,其实问题肤浅,没有调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二是以“朴素课堂”自居,局限于课本、课堂空间狭小,没有深度、没有内涵.

真正的语文教学要“活”起来,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节外生枝;可以外引内联,迁移融合;可以以虚击实,虚实相映;还可以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总之,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智慧教学”,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

一、语文课堂应进行多维沟通

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师生的交往,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立体的、交互作用的.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课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堂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多维的沟通是以师生“与书本沟通,与生活沟通,与社会沟通”为基础的.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互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可以互相学习、集智取长,深化理解;和生活、社会沟通,可以关注生活、学习生活、培养“大语文”学习观,加深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教学中,笔者先让小组讨论文中动词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深入课本,理解了母爱的伟大.笔者接着就举了一个例子: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把手指咬破,让自己的鲜血滋养了孩子的生命.这个例子营造出震撼心灵的氛围,笔者借此把学生引入生活和社会,让学生说一说:“社会生活中,你还看到或听到过哪些让人动容的母爱?”学生积极发言,有感情地讲述了和云南缆车事故中的很多事例.笔者最后总结道:“在大灾大难面前,处处闪现着着母爱的光辉,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母又是如何关爱你们的,有哪些让你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写下来.”

二、语文课堂应唤醒学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在学生的答问或质疑中,往往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唤醒学生智慧的问题.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时要注意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要有把握全局,即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智慧.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到了骡子.笔者趁机以这个问题启发学生,“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生物,骡子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呢?是不是克隆呢?”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课堂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又引导学生查资料,请教专家,上网搜索等.第二节课上,学生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再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一文中有“遂以名楼”一句,对于“遂”的解释,有一个学生解释为“于是”.笔者让他再举个例子,学生于是举了《郑人写履》中的“遂不得履”,意思是“于是”.笔者反问学生:“遂不得履”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吗?有学生答:“应解释为终于.”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辨析“于是”和“终于”有什么区别,学生翻阅古汉语词典、各种工具书,引经据典地展开了讨论.

三、语文课堂应准备几种预案

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生成”和“智慧利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在动态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有教师上完课之后抱怨学生不发言、学生不配合等,原因便是忽视了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性质.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多准备几个预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随时调整上课方法和节奏.其实,把问题分解或换个问法,也会实现预期的效果.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在上完《七颗》观摩课后,介绍自己的备课过程时,就说明自己准备了一个预案――“诗意阅读”:分三个环节:进入录音棚――朗读;畅游智慧泉――讨论;来到创作室――写想象片段.有了预案,上课有底,也不愁学生不配合.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心?”学生对此回答不够积极,于是笔者拿出了提前准备的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懂你》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到视频中的生活细节,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回答积极而踊跃.


备课当然不应只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加速器、润滑剂、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锦上添花的效果,给课堂以惊喜.

运用教学智慧,吸引每一个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绪的飞扬,能让学生不再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教师要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更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课堂”.

参考目录:

[1]虞燕红.课堂中的六个有效对话机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3).

[2]张旭琴.激励性评价的魅力[J].宁夏教育,2010,(12).

[3]王秀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J].中小学教育,2010,(22).

(编辑: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