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点赞:5903 浏览:140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经验总结,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之衡量尺码,也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部分.文章认为,若将“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习课程,意义深远.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人才,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深化国学文化,或者规范道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关 键 词:“四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3-03

前言

“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诠释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价值意义.对于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其说是其民族精神,不如说文化是其民族养份.她使整个华夏民族得到了几千年繁衍不断的蓬勃发展,她使华夏儿女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善良、智慧、刚强兼并的民族气质.对于中国体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肩负着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国家形象的时代角色.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世人有目共睹,那么培养未来的国家形象代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文化是民族生息的养份,文化是国民精神气质的养份,文化是培植国际型民族人才不可或缺的养份.发挥文化优势,强化国学文化,打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家园,才是一个伟大民族最终的事业目标.

1“四书”列入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中华武术是民族智慧与历史文化的产物.当代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多元化的时代功能、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博大精深的拳种流派、赋予哲理的健身理念,使武术无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的历史是战争史、是军事史,更精确的应该是武术发展史,武术的内涵依赖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道、释”的文化能量,使武术可以拥有一个重量级的说法:“武术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浓缩”.武术具有如此强大的民族力量,使武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他们不仅是中国武术技能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与推广者,因此,传承国学文化,提高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意义深远.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首,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儒家圣贤的智慧结晶.儒家的传世宝典“四书”,无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是在当代的中国,它们都是中华儿女修身齐家的精神食粮和规范社会道德的衡量依据,同样“四书”也是中国古今武术人才的武德衡量尺码,对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会起到无比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四书”的民族能量,古代圣贤早有定论: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等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程颐先生认为《大学》是知识人修身养德的首选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等”即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行.《中庸》道尽了宇宙哲理即《易经》思想的本质.程颐对《中庸》一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子程子曰:“等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等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程颐认为《中庸》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论语》是儒家涉及哲学、政治、、道德、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文化言论.言论中不仅涉及孔子教育学生的求学做人道理,又有谈论孝道的规范;不仅谈到自省与观德的途径,还有明察社会变迁的方法;即有阐述仁爱的重要,又讲到不仁的后果,是一部人性育化工程价值极高的重要参考书籍.《孟子》将儒家“仁德”思想推陈出新,用“仁、义、礼、智”四德学说浓缩了先贤的意志,提出“君为轻,民为贵”的辩证哲理思想,无论是对个人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由此来看,儒家的“四书”是中华民族育化工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个人与国家的发展命脉.然而对于“四书”的文言文教材模式,对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学生来说,达到熟读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不知“四书”一二,也不能成为完美的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所以,本人认为将“四书”列入武术专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晓军先生在20lO年河南大学的一次武术学术报告会上讲:“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重点发挥文化优势,发挥文化产业,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之优秀形态,2009年7月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集中国内武学专家赋予武术一个全新的时代定义:“武术是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翻由此来看,武术的传播重在文化,理论是技术不可或缺的养料,于是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是构建武术专业人才的血脉.失去文化的力量“加持”,就失去了武术作为传统体育本身的光芒.因此,文化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早在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以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人从几大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招生简章上搜集后统计,几所重点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显示,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科学,达到上面《规范》中的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表现在一些历史文化方面课程的设置,如《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传统体育养生学》,这些都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武术史》让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国战争的关系,是研究中国战争史与中国武术(技术与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籍.《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一部理论完整、功法系统,不可多得的武术专业教科书;《中国文化概论》能使武术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梗概了解.即便如此,本人仍然认为将“四书”纳入武术专业人才的选修课程可突显其与以上众多学科截然不同的文化熏陶效果.3“四书”对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历史贡献

自古以来,儒学教育就是国家建设的治民之策.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武术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工程项目.武举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选拔与培养军事型武术人才的历史成功典范(注解:武举制选拔的是军事型武术人才是本文作者在其硕士论文《武举制人才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的结论,与当代传统体育型武术专业人才产生鲜明的时代对比).据史料记载,选拔能武善战的武艺人领兵打仗是封建王朝最初的理想.然而,有勇无谋不能在战争中取胜.为了提高战争的实效性和成功率,军事实战中讲究韬略,战略和战术在宋代武举制的考试中开始得到重视.唐代的武举制考试并未设置理论部分,到了宋代,“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和整个朝野漫步的“昌文偃武”社会意识,加上战乱频生,统治阶级选拔能征善战的儒将之迫切心理,武举制增加了时事理论和兵书知识的理论考核内容.在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武科应试举人“先试以孙、吴等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元丰三年(公元1080)宋神宗下诏校订出版了《武经七书》:《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在宋代《武经七书》开始定为武举必读之书,南宋有规定武举考试以《七书》命题,后延袭下来.明代的武学与宋代武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偃武重文”的社会意识影响.学生教读之书有《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五经》、《七书》、《百将传》等,各书选择要点讲大义而已,主要为指挥官和士官子弟提高文学修养,用于收文武合一之效.由于《大学》、《论语》、《孟子》等内藏着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学说与思想,不仅提升了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武将的作战技能.由此来看,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为自己稳固了江山,也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武术理论家、养生家等民族栋梁之才.

4“四书”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的时代价值

4,1《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对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时代价值

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名句――“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对于当代武术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警示规范德行,也许不会有更深奥的理解,然而,它却是当代武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儒家养生思想“仁者寿”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说《孟子》是一部隐藏儒家养生思想极深的重要参考书.(《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与(《孟子尽心下》)中的“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之也?一间耳.”虽然从战争的角度孟子警示人类相互屠杀的因果报应,强调爱惜别人的生命犹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劝导人们要规范自己的社会道德行为,以免祸及自己和亲人的命运.这对于素以“侠以武犯禁”的古今武术人又未尝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警示语.(《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段话对于素以“武”平天下的武术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武术人利用自己的技术战胜弱势群体并非英雄,只有文武兼备,才是真正的强者.《孟子》一书从仁爱出发,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命运,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部具有多元文化熏陶价值的教科书.

自古以来,中国任何朝代的择贤与能都以“人德”为重,选用有才华的人,以人品为贵,否则,国家灾害将至.正如《大学》中“等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大学》被中国理学先驱程颐认为是知识人修德的第一本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等”也就是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先净化好自己光明的德行,再谈及未来命运.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生也是无比可贵的教条.纵观中国古今武术人才的变迁,历史让人们见证了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两面价值,既有捍卫国家,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气节,也有谋权篡位的历史事件.在冷兵器时代,历史赋予了武术人极强的技击属性和战争色彩,他们是民族之间的较量工具,也是个人之间致命的杀伤武器.今天的武术人仍然脱离不开武术赋予武术人特有技击屙陛.对于武人的“勇”,在(《论语阳贷》)中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对于通晓武术的人深刻领悟了《论语》中一些重要的人性言论,无疑会大大净化武术人的社会行为.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武德方法的谚语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中庸》对于当代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更加显得无比珍贵.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中庸》应该是武术专业学生提升武术理论与技战术最有价值的文化宝典.如果说,中华武术的理论精髓来源于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那么,《中庸》就是道家的血脉,儒道殊途同归.《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是武术拳理或养生原理以及技战术等诸方面有关武术专业知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4.2“四书”是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树立良好国家民族体育形象的重要元素

武术是中国文化与历史战争的产物,无形中影响着国民气质与作为体育人的民族形象.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精神,是中国的世界形象.在中国的古代有江伯虎、戚继光、俞大猷、蔡必胜等民族英雄人物,他们是民族英雄,国家武将,是儒家“四书”熏陶之下的民族栋梁,是民族形象的历史典范人物.国家形象设计大师安德鲁阿加西说过:“形象意味着一切”.“国家体育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代有曾经横扫国际武坛的叶问,有影响国际影视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有当今家喻户晓的世界中国功夫之王成龙先生,虽然他们只是武打演员,却将中国精神带到世界人面前.他们的影视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粹体育项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时代贡献.因此,中国民族形象的树立离不开中国品牌传统体育项目的力量,离不开儒家经典思想的熏陶.更离不开对“四书”内容的深刻领悟.了解“四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武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内容.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未曾接触过“四书”不会理解中国儒家宝典对武术人的重要影响,那么,无论是对武术专业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或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研究都是不利的地方.本人认为“四书”是提升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武德修养不可或缺的教科书,也是武术文化与传统武德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武术专业人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宝库.


5结论

“四书”是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籍的传世宝典.《论语》内容简约精炼,是孔子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孟子》对孔子思想推陈出新,更具有社会实践价值;《大学》与《中庸》是宇宙哲理与人格修养的规律探讨.“四书”中的任何一部,都能在民族人才教化工程中发挥重要的时代力量.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与民族发展角度来看,“四书”是国家体育人才从事体育活动与学术创作的基本文本,是民族体育人才修身、树德的根本依据,通过泛读“四书”,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之提升一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