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摄影名家如是

点赞:2590 浏览:81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李少白:作为艺术范畴的风光摄影,不是以“写真”为目的,而是通过“美”来感染观者,因此在Ps技法上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李少白著名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

问:您觉得风光摄影是否要遵循“写真”的法则?通过多个画面要素合成出来的风光摄影作品可否称得上好作品?

李少白:我觉得风光摄影可以分成广义的风光和狭义的风光两大类别.

一切以自然与人文场景为拍摄对象的摄影都可以称为风光摄影,比如《国家地理》杂志等以科学考察为目的的风景类摄影就属于广义的风光摄影.进行这种摄影,就要以真实再现为目的,可以适当调整色阶和饱和度等,但不能人为删除、移动或者添加画面内容.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刚刚取消了一位作者的获奖资格,就是因为他通过Ps去掉了画面中的塑料袋.

说到艺术范畴的风光摄影,让我首先联想到电影.电影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场景是人工布置出来的,情节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但是观众依然会被打动,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作为艺术类的风光摄影同样如此,这类摄影并不是以“写真”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美”来感染观者,因此在创作技法上不受任何限制,当然也包括后期的Ps过程.但是,艺术范畴的风光摄影在“移花接木”时要符合自然逻辑,要做到以检测乱真,即便画面内容是“P”出来的,也要让观者有真实的感受才行.

周梅生:摄影者首先要明确自己从事摄影的目的,到底是表现还是再现,这样就知道怎样Ps了.

周梅生著名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

问:国内喜欢拍摄风光的摄影爱好者很多,每次大赛或大展都有大量风光类的投稿作品.但是不少人对风光摄影中的Ps有些疑惑:到底该如何把握Ps的“度”呢?

周梅生:摄影者首先要明确自己从事摄影的目的,到底是表现还是再现.比如我拍摄的张家界系列作品,出发点是证明地球有这样一个生命过程,画面上这些特征与地球50亿年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用Ps工具改变了画面的要素,就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特征的认知.这类照片讲究的是纪录特性,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进行后期调整.当然,摄影家可以调动他所掌握的一切摄影手段,将照片创作得非常美,让人们在获得认知的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不过其中最重要的还不是如何表现美,而是让观者更好地了解客观事物.

如果将摄影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上的表达手段,纯粹表达个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东西,那么怎样Ps都可以,因为您尽管拍摄的是客观物象,但是目的是借助它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摄影者应该站得更高一点,认识清楚自己的拍摄目的,这样就知道该怎样Ps了,作品的艺术面貌也会非常清楚,其特殊性也显现出来,更知道投稿哪一类了.

段岳衡:亚当斯的区域法其实就是胶片时代的Ps.在艺术范畴中大家能认同胶片摄影时代的Ps做法,为何要质疑数字摄影时代的Ps呢?

段岳衡著名摄影家

问:有人觉得您的风光摄影作品运用了很多Ps技法进行调整,并对此持有异议.您如何看待风光摄影中的Ps问题?

段岳衡:现在一提到Ps,大家往往嗤之以鼻,似乎Photoshop的这两个缩写字母Ps充满了贬义色彩.不知道对Ps存有异议的人是否知道亚当斯以及他的区域法理论.区域法其实就是胶片摄影时代的Ps,如显影液的浓度、温度、时间以及局部遮挡手法等,这与当今的Ps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大家能认同胶片摄影时代的Ps,为何要质疑数字摄影时代的Ps呢?再说,数字影像从RAW原始文件的转换开始就已经进入Ps程序了,因此说,只要从事数字摄影就不可能离开Ps了.摄影家通过局部的增减而让画面更加均衡,通过局部柔化而增强动感,通过局部增加锐度而突出细节,这些手法不仅能充分展现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增强了摄影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石广智:艺术摄影的创作手法不该受到任何限制,艺术摄影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只要最终的作品能够打动观者,别管用什么手法都是毫无问题的.

石广智著名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

问:请您谈谈对风光摄影中Ps的看法?

石广智:Ps是不能乱来的,不能随意组合,要做到恰到好处,要符合自然常理.

问:检测如您所说的上述问题技术上都处理完善了,它可以称得上一幅好作品吗?

石广智:任何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好的形式感来吸引人,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技术、艺术和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并且受到感染.

我觉得,艺术摄影的创作手法不该受到任何限制,艺术类摄影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只要最终的作品能够打动观者,别管用什么手法都是毫无问题的.

刘宽新:很多人错误地把新闻纪实类的标准拿到艺术创作领域进行评判,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刘宽新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

问:很多摄影活动都会邀请您鉴定作品的原始文件,请问如何界定“原始文件”?

刘宽新:原始文件既包括RAW文件,也包括直接从相机导出来且不经过任何后期软件处理的JPEG等格式的文件.对于RAW文件的保留还好说,而处理JPEG等文件时要格外留心,最好利用复制文件来调整,这样能够避免无意中将原始文件顶替掉.

问:对于运用艺术滤镜、HDR、全景拼接等新闻纪实类作品,您在进行技术鉴定的时候,主要依据什么原则?

刘宽新:我鉴定照片的真实性就像破案一样,凡是我鉴定过的作品到目前还保持不败的纪录,从来没有发生一件冤检测错案.我们通过比对原始影像和最终的作品,来确定作者是否移动了像素,是否通过删减或者东拼西凑而人为改变了画面内容,只要最终的作品与当时眼睛看到的实际情况一样就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纪录类摄影并不反对艺术化的表现手段,彩色转换黑白、去掉暗角、压暗一些天空、为了扩展视角而拼接的照片都没有任何问题.问:新闻纪实类摄影不允许对原始画面的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那么您觉得艺术范畴的风光摄影应该如何把握Ps?可否随意添加或者删减画面内容呢?

刘宽新:这对于艺术类的作品来说毫无问题,因为艺术并不要求画面完全真实.

问:有些艺术类风光摄影作品的参展者反对任意Ps,认为还是通过前期拍摄出来的作品更具艺术价值,觉得Ps上去的东西带有欺骗性.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宽新:是否受到欺骗不是作者的问题,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是第一位的,它强调的并非是“写真”功能.艺术作品要是跟实际情况一样反而“不艺术”了,摄影家只有采取艺术化的表现手段才能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

问:有人觉得,通过前期一次性拍摄获得的艺术作品难度更大,而通过Ps添加则简化了程序,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刘宽新:在数字影像时代,对摄影人来说,影像的后期处理实际上是二次创作过程,合理的Ps可以让作品锦上添花.既然艺术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不受限制,那么你不进行Ps是你个人的问题,但你不能反对别人Ps.我们评选艺术类作品看的是最终的画面效果,而不是过程.很多人错误地把纪录类的标准拿到艺术类领域进行评判,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再说,通过Ps进行二次创作,不但不是投机取巧行为,反而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因为作者拍摄完场景后,还要通过多番努力才能拍摄到适合画龙点睛的元素,这也就意味着他起码要拍摄两次.不仅如此,作者在二次创作时还要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复杂的技术合成,整个过程非但不轻松,反而更加辛苦.于云天:通过Ps技术“移花接木”的作品很难称之为“大片儿”,它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不多时日就会随风而去.

于云天著名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

问:您如何看待风光摄影中的Ps问题?

于云天:现在的情况与我们早先用反转片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胶片创作特别讲究一次性拍好,难度非常大,因此摄影师也更加严谨,特别讲究前期拍摄的真功夫.数字影像时代让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摄影者增加了胜算,很多吃硬功夫的反而不行了.

问:的确,很多有“真功夫”的摄影师不屑于利用Ps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当您知道一幅曾经打动您的作品,有些元素是添加的之后,您还认为它是好照片吗?

于云天: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游戏规则,现在我们只能以最终的效果来说话了.既然规则允许这样,那么作为一位摄影人来说就要逼着自己去研究后期技术,如果你不去研究,你也不要抱怨什么,只能认同.

问:看得出来,您其实并不喜欢利用“移花接木”之术得到的风光摄影作品.

于云天:尽管Ps里面那些工具我也会玩,其实我只是把它们当成游戏,并不会真正用其创作.

对于当今的参展者来说,我是过来人,我现在把拍摄自然风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感受那种陶冶、那种乐趣.每每面对大自然,我都会跟它有一种“交往”,我称之为“两神往”,这其实是在和神灵对话,我是虔诚的.拍摄数字影像时代的代表作《方舟》时我曾经考虑,到底该用多慢的速度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这其实是我与大自然的对话,是我与神灵的交流.我的摄影追求要的就是那种感觉,我觉得摄影的最高境界就在这里,而不是利用后期技术应付个比赛而已.

Ps,摄影名家如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摄影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问:您本人感觉那些通过Ps技术“移花接木”的作品,能否称得上是真正的“大片儿”?

于云天:这样的作品即便遵循游戏规则而获得大奖,也不能称得上是“大片儿”.它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不多时日就会随风而去.

陈长芬:本来是空旷的、开阔的、至高无上的、海阔天空的东西,如果往里面加上一只小鸟或者一朵云彩,就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把宏大的意境给缩小了,把很大气的作品变成很小气的东西了.

陈长芬著名艺术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

问:现在很多摄影大赛中,往往会出现所谓过度Ps问题.那么您如何看待摄影的二次创作(后期Ps)呢?

陈长芬:打个比方,喝酒是很正常的,大家对爱喝酒的人往往还会产生佩服的心理.但是喝酒喝多了,喝醉了,甚至喝出毛病来,就不好了.这就像利用Ps工具进行色彩、影调、反差的调整以及画面元素添加与删除一样,这些后期的变动不能成为摄影人主流的创作方法,我们更要尊重摄影本体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要坚守前期拍摄的硬功夫.

问:有人觉得,检测如前期拍摄得到的风光作品画面不够“完美”,那么通过Ps技术添加或者删减画面要素,能够让作品锦上添花.您如何看待这种作品?

陈长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摄影本来就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问:您认为,风光摄影怎样才能更风光?

陈长芬:“是真是实为摄影,有景有情才风光”.摄影是以真实是为前提的,这个不能颠覆.所谓风光,指的是欣赏的人感受到的风光,不是客观的风光.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心情开阔了,高兴了,才风光了,这完全是情绪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一个风景作品再添加上和当时心绪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就是生搬硬套,就是画蛇添足.我们辛辛苦苦拍摄到很大气的作品,本来是空旷的、开阔的、至高无上的、海阔天空的,如果再往里面加上一只小鸟,或者加上朵云彩,就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把宏大的意境给缩小了,把很大气的作品变成很小气的东西了.

我觉得,中国的摄影艺术在世界上的位置,最有话语权的还是风光摄影.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风光摄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大象无形,情绪的东西比天大,比海阔,你加上小鸟干什么呀,完全是多余的,不过要是初学者还可以理解.

李伟坤:不是所有的风光摄影作品都能任意Ps,不要对作品为所欲为.

李伟坤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问:很多人把风光摄影作为终生的艺术追求,但是大家对风光摄影作品的Ps问题颇有争议.您本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伟坤:用好了Ps技术的确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我本人并不喜欢通过Ps技术“做”出来的风光作品,我更在意一次性拍摄出来、志趣天成的风光摄影作品.

问:当知道一幅曾经打动您的风光作品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后,您会有什么看法?

李伟坤:当人们还不知道一些风光作品Ps过程的时候,可能会被打动;当了解到这些作品是被“P”出来的之后,马上就会产生受骗的感觉.

个人觉得,不是所有的风光摄影作品都能任意Ps,不要对作品为所欲为.创意类等超现实的作品可以无限地做,因为人家一眼就知道你是Ps的;而画面风格写实的作品应该开诚布公,说明Ps调整的手法,切不可在视觉上蒙骗观众.

侯贺良:不要以检测乱真,不要混淆视听,要尊重普通观者对摄影的欣赏习惯和对摄影约定俗成的认识.

侯贺良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

问:有些摄影者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往往通过Ps为风光作品增添一些“艺术性”.您认为增添到何种程度更合适?

侯贺良:这几年有关Ps的问题很多,好像Ps总是跟丑闻联系在一起.Ps技术其实是摄影科技的成果,我们不应该抵触,关键这项技术用在什么地方.摄影人应该庆幸现在有了这种技术,它为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插上飞翔的翅膀.但是新闻纪实摄影对Ps要求严格,这是由它本身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进行新闻纪实摄影时就要自觉尊重规则,在Ps时可以增加点饱和度,适当调整色阶等,但要回避移动像素问题,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随意删减画面内容.

问:与其他造型艺术相比,摄影作品摹写现实的功能更强,一些风格写实的作品即便有添枝加叶内容也往往会让人觉得画面是真实的.您觉得艺术范畴的风光摄影作品可以利用Ps技术无中生有吗?

侯贺良: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越是做得“出格”、越是让人意想不到越好,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我常常认为:做人要做老实人,艺术创作可不能太老实.对摄影家来说,艺术创作要求新、求奇、求变,要尽可能不受限制地发挥想象.

但是,在艺术创作中不能混淆视听,检测如你的作品本身属于创意类,但画面又很写实,做得跟纪实摄影一样,就好像现实中就存在这个场景,而你又没有说明情况,这难免会让观者信以为真,这就不好了.有些影友就存有这种侥幸心理,为了获奖或发表,明明是添加的,他却不告知这个是做出来的,想浑水摸鱼蒙上一把.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不诚实的.当善良的观众面对伪装成纪实摄影表现特征的查重作品时,很容易进入到认知误区里面.他们一旦发现这是通过Ps拼接的之后,就会觉得这位摄影家是不诚实的.所以,即便在艺术摄影领域也不要以检测乱真,不要混淆视听.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艺术家,既要遵守影赛规则,也要尊重普通观者对摄影的欣赏习惯和对摄影约定俗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