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比较

点赞:4782 浏览:142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浅谈了希腊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异同,从对建筑的态度、布局以及欣赏性等几个角度当中可以看出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关 键 词:古希腊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异同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显现出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的特点.而且经过对外贸易和通商传播,已经影响到周边的国家的建筑风格.

而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的爱琴文明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的最终走向没落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化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地,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特别是希腊建筑的经典代表――希腊柱式.由此可见,希腊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建筑体系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之间的基本态度、基本布局理念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横向分析其二者的异同.

一、二者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不同

古希腊文化视建筑为艺术.希腊建筑是瑰丽多彩的艺术,尤其是希腊的柱式.它是凝聚了希腊人的无限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我们所熟悉的柱式就是源于希腊建筑.希腊的柱式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从侧面上反映出了希腊人对人体曲线的完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崇敬,即有表现男性健美及刚强的多利亚柱式;有表现女性柔美细腻,均匀轻巧的爱奥尼亚柱式;以及有用叶子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的更为纤细更富装饰性的科林斯柱式.而希腊的这三种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演变出古罗马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柱式,即混合式与尹特拉土坎式.可见希腊柱式对建筑界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中国的传统中,建筑物本身是为享用此建筑的人所怎么写作的,而并不是作为艺术来欣赏.在希腊,不仅遍布着古建筑遗迹,而且至今流传着那些艺术大师们妙趣横生的故事――建筑是作为活的历史渗透在西方文化中的.中国的情况却正相反,传统的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而同样地,中国建筑的历史也不是充满着艺术大师人格魅力的历史,浩瀚的典籍记载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典故轶闻,却没有为我们记下几个建筑大师的名字.①


二、二者对建筑的布局理念不同

希腊建筑的布局是个体建筑是对称的,整体建筑是和谐而错落有致的.正如著名的古希腊神庙,就是极其追求建筑物本身的对称性,给人以宏伟庄严之感.然而如果从爱琴海上远望,就会惊奇地发现,希腊建筑错落有致,与自然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别样的和谐之感.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讲究整体的对称与气派,讲究中轴对称,严整方正的群体组合与布局,所以极其讲究统一的设计与规划.就如清朝时期的北京城来说,整个城市都是方正而对称的,从而显出一种严谨的对称美.

三、二者的建筑观赏角度不同

希腊建筑适宜外部欣赏,希腊建筑外部气势雄伟庄严,但是并不适宜内部鉴赏.这是因为希腊建筑内部空间比较狭小,装饰性不强.正如神庙是用于人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的时候,神庙就是环绕游行的中心,所以希腊人重视神庙的外部造型,神庙的内部并不十分宽阔.因此,现今极少提及希腊建筑的内部的可欣赏之处.

中国建筑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是内外兼宜.我国的古代建筑无论从外部及内部都给人以气派宏伟或精雕细刻之感.中国人十分注重体面与气派,这与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中内外兼修的思想密不可分,所以对建筑物内部的装潢也十分重视,决不会因为内部装潢寒酸而有份.

四、二者的共通点

事实上,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也并非毫无相似之处的.尽管,古希腊与中国分别在世界的东西两端,但不得不称奇的是,这两个文明古国,都对楣梁式建筑情有独钟.中国建筑是木制结构,而楣梁就是支撑整个建筑的架构,梁柱就是整个建筑的框架和承重的核心.

同样地,楣梁式建筑广泛用于希腊的建筑艺术当中,希腊的柱子给人以高大宏伟、参天而立之感,但其实这一根根宏伟洁白的柱子是用木材造成的.希腊人就地取材,用一节节的木材串接而成,然后再用白色石灰岩涂上表层.就这样,参天而立的高大柱子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所以,希腊建筑与西方其他建筑艺术不同的是,它并非采用砖石承重,而是采用了楣梁承重.

五、结语

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体现了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但是,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其建筑艺术给世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方式与不同的美的享受,为世界的建筑艺术写下了不同的优美篇章.

注释:

①王晶《建筑科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