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计算教学策略

点赞:15179 浏览:689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策略是否适当,对幼儿园计算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在长期的计算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相应地要求在使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智力也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策略.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学时必须依据这些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一、教学前的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正规教学活动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目标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必须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而不是最高要求.例如:在中班点数活动“小熊请客”中,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2、准备合适的数学操作材料.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1)材料的多样性.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和兴趣.例如在点数中教师可以提供幼儿所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冰糕棒、积木、积塑玩具等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2)材料的丰富性.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3)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例如在6以内的序数教学《小动物去旅游》活动中对于个别幼儿,教师可以将操作板的12个动物预先贴上几个,以减轻幼儿的操作量和难度,顺应个别幼儿的需求,也体现幼儿的操作板的层次性(4)材料的操作性.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示范策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演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把数或形等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幼儿通过直观手段而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演示法适合于各年龄班的幼儿,它能加深对所学的数学初步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演示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应用生动、形象、明确的语言加以说明,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在计算《我的好朋友》中,教幼儿正确点数的方法,教师要将教具一字排开,在左边的第一卡片前贴上红旗作为起数点,然后伸出右手食指从左至右逐一点数,并手口一致的点数,最后在教具的上画一个大圆圈说出总数,给幼儿集合的概念.这里示范的重点就是:1、点数起止标记.2、从左至右点数手口一致点数.3、画圈说出总数.

幼儿园计算教学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动手操作策略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他们获得数、形的初步知识不能靠成人灌输,而是靠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因此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活动.同时由于幼儿双手操作活动,也促进大脑积极思维,因此操作法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大班分解组成活动《分一分》,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实物的分解操作,并将自己的分解结果记录下来,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发现分解组成的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游戏法情境策略把幼儿的学习数学的活动寓于情境游戏活动中,这种方法很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例如,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对2层序数的认识,我采用“小动物在家快乐生活”“坐车去新家”“小动物搬新家”等游戏情境,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在我的引导下学会了按照门牌将小动物送到新家,掌握了2层序数的目标要求.再如在图形宝宝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认识、区分几何图形,可以做“找妈妈”的游戏.小班可以多采用游戏法,游戏时还可以具有一定的情景.

4、探索发现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不把数学初步知识直接讲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直接操作,同时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经,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适用于大班的幼儿.

例如,大班幼儿学习减法时,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后,知道原有一个物体去掉这个物体,一个也没有了或者说等于零.就用1-1等于0来表示.用同样方法,可以知道2-2等于0,3-3等于0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凡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减都等于零.同样可以运用引导发现法,使幼儿知道数的组成的简单规律.5、关注个别差异策略.首先要深入观察,了解幼儿,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古代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能,察其所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如: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形状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排序较敏感.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幼儿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以数数教学为例,一部分幼儿数概念掌握较好,对于10以内的数量,目测即能说出总数,根本不需一一点数.因此,这些幼儿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机调整为“练习按群计数”.随着对孩子不断的深入观察了解,要不断调整原有计划,制定新的措施,通过观察――调整,再观察――再调整,循环反复,促进幼儿的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


三、教学后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

(1)评价应科学合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2)评价应具有针对性.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评价应指向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活动进行中的赞扬和鼓励对激发幼儿积极性的作用;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及时满足.

总之,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既包括教师教,又包括幼儿学,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有其自己的认识特点,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幼儿进行认识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注意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幼儿理解数学初步知识,并真正体验到数学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获得真正的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