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之课前预习

点赞:27720 浏览:1294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如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和安排,定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对于提高孩子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关 键 词】简单易行指导安排事半功倍提升效率

国家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现在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围绕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命题而展开的对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而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初中三年则显得尤为重要.记得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收获和应有的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意识则是尤为关键的.而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孩子的兴趣往往和他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成正比,并能从中获得持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渐发现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提高孩子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往往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1.变被动为主动.经过有效的课前预习的环节,学生们基本上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在进行课堂学习时能做到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听讲,有了调查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发言权,更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机械被动的录音机.

2.变敷衍为真情.有效的课前预习必然是包含了对文本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探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透过文本去探索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创作动机和心路历程,让自己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某种契合和共鸣,进而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本.这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远比我们在课堂上刻意的营造一种情感气氛要有意义得多.

3.变授鱼为授渔.有效的课前预习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学能力的体现.学生在整个预习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查找相关资料,独立进行文本的解读,思考和探究,这是过程和方法的重新认知和整合.而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走进课堂所进行的只能是机械而死板的知识内容的重复,成为“移动的书柜”、“忠实的书记员”.

4.变消极为积极.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原本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有了鲜活的内涵和外延,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由简单重复变得形象具体.而我们清楚地明白记忆曲线的规律,正是这种具象的记忆让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记忆犹新,有助于指导后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价值体系.

二、指导课前预习的方法

1.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在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段、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习安排,即“师傅领进门”.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如果纯粹地、简单地把预习当成是一样作业来布置,而不争取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势必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每学期开学之际,我都会利用开学第一课独有的优势和特质来进行预习的指导工作,同时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明确列出本学期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明确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请家长配合监督检查.

2.设计课前预习内容.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段、年龄层次等具体因素,所以内容也要能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层次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其中必然会涉及和课文相关的拓展性资料,此时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预习方向的指导.


3.变换课前预习模式.课前预习的模式单一枯燥,势必导致学生的懈怠,进而影响课前预习效果.为尽量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可以采取突袭战术,改家中预习为课内预习,变课后预习为课堂预习,不定期地有目的地更换预习模块的内容,让课前预习保持应有的活力和新鲜感.

4.检查课前预习作业.及时地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课堂是孩子们学习交流的场所,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前预习,会让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有一位名师曾这样说过:“一堂好课,犹如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总要讲究节奏,旋律和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将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