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

点赞:9611 浏览:360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有关人才培养,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这项工作的好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密切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当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新生进入非民族高校学习和生活,如何以更好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

关 键 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现状

与民族高校相比,非民族高校以汉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数上较少.非民族高校也不具备民族高校中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当少数民族新生进入到非民族高校时,很容易产生冲击感和孤立感,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现各种波动.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在全方位的主流文化面前,他们会对比自身的母体文化与眼下的主流文化,两者不可避免的冲突造成的一定的压力和不适应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如何衡量这种冲突及其造成的影响,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冲突中找到适应主流文化的途径,发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文化认同教育理论,是高校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心理适应问题的理论研究工具

不同的少数民族倾向于发展出自己不同的文化认同态度模式,这种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对其在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所谓“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在心理上和文化上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跨文化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心理,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文化适应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人员对各类型问题的分析,发展了众多的文化适应理论模型,如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等.其中Berry的理论模型是目前为全世界广泛认可与采纳的理论模型,也得到了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国内有关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也大多在此框架内进行.

文化适应模式主要是指群体或个体在新环境中面临文化适应时所采取的策略.Berry认为少数民族个人在新的环境和文化冲击下,有以下两个维度的文化适应问题:(1)是否保留本民族的原有文化特色和民族认同;(2)是否愿意发展与主流文化成员密切的关系,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他认为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认同度高,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度低.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分析,根据个体对这两个维度问题的积极或消极的回答,该理论认为有四种可能的文化适应策略模式:(1)整合(integration),期望采用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不放弃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认同;(2)同化(assimilation),个体绝大多数的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完全融入主流文化;(3)分离(separation),个体希望保留自己原有的认同,限制自己与新文化发展紧密的关系,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中;(4)边缘化(marginalization),个体既不能认同主流文化也不能完全认同本民族文化,处于两种文化边缘地带.


三、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冲击根源分析

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精神信仰趋向多元化.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这种宗教信仰也很明显地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疑虑和混乱.当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高校时,面对陌生的群体和与信仰不同的认知方式,其思想必将经历新的思想冲击.

学习和生活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该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氛围中,其生活方式难免浸润上本民族鲜明的特色.有研究表明,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在进入大学的初期会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而言普遍较为落后,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表现出“一高三低”的特点,即本民族语言水平高,汉语听力、会话及写作能力相对较低、数学成绩低、外语成绩低.在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学习上与汉族学生仍有一定差距.补考、重修比例远远大于汉族学生.这也是造成他们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表现在对交往的回避、恐惧,在交往过程中不自信,交往的范围狭小以及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容易将人际问题上升到族群问题.

四、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认同策略分析

1.既承认差异又强调共性

一方面,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放到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本民族的深厚情感升华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在具有强烈认同功能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产生的,并在相互认同中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核心,但是汉文化离不开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而汉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又产生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也不全是进步的,也有落后和不适应的一面.对于文化发展的差距要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用盲目甚至是激进的方式去维护民族尊严,只有吸纳其他文化的先进的因素,才能让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持续保有生命力.

2.提倡文化认同的相互性

少数民族学生不是单方面的决定他们的文化适应进程,这种适应过程是具有双向性的,即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更有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尽管少数民族所持有的文化认同态度对他们的适应很重要,但是主流文化群体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也极大的影响着他们的适应进程,感知到主流文化群体是接纳还是贬低或歧视,这将极大的影响文化适应进程和适应.所以在开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的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促进非民族高校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少数民族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全面提高个人的文化认知的综合素质,保障大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