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点赞:6621 浏览:210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学合理地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对策.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一定程度上是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与用人单位需求错位,与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究其原因,是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滞后性、趋同化且缺乏自主性.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在剖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专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1-0015-03

[基金项目]2013年慈溪市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提升创业能力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慈溪为例”(2013SKB00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振强(1963―),男,河南正阳人,硕士,宁波大红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黄莉(1981―),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集中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每年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期,总能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下降,甚至大学生由于求职受挫而轻生的新闻报道见诸报端.根据相关研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整个社会就业供需矛盾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等.基于这些原因,相关学者也提出各种对策建议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中,众多学者提出的高校应该适当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则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对策.

纵观我国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轨迹,充分说明专业结构总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相应变化.这对于高校而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使专业设置更具适应性和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困难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600万人,达611万;2010年达630万,2011年达660万,2012年增至680万;而到了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1]这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分析

1.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错位,盲目跟风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考生报考高校最热门的专业,排名前十的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而令人尴尬的是,在“2013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中显示,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专业.

从高校这种专业分布的情况看,说明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仍沿用传统的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缺乏对自身所属的类型(“211”高校、一般高校和高职高专等)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考虑;或受功利主义影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专业设置存在攀高、求大、趋同、重复等现象,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各专业毕业生分布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

2.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

从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和职业吻合度来看,据相关研究调查,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比例不到1/2.[2]从产业用人需求看,一些专业供不应求.有数据表明,2013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分别是218万人、1220人和325万人;[3]而部分专业则供过于求,造成大学毕业生超量供给,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失衡

高校专业设置几乎集中在管理类、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等相关学科,大学毕业生就业也更乐于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和发展速度快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导致这类专业人才高度密集某一地区,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在农林、机械设备制造业等专业的人才欠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只有极少数高校设置水利类与农林牧渔专业,难以满足农业作为区域性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形成岗位空缺与失业人员并存等问题.[4]

二、目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关键问题

自1952年高校开始设置专业,我国多次调整了专业结构,以期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规格等要求.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在快速变化,而专业设置毕竟有其完善的过程,无论是在设置专业、师资队伍配备、教学经验积累,还是实验室、图书资料建设,都需要一段较长时期.如果专业结构紧随就业市场不停地调整,不仅对人才培养无益,可能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对此,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进行必要的剖析和反思.

(一)专业结构调整盲目性

高校新专业的开设必须要有市场调研和行业协会专家的科学论证,才能保证高校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部分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缺乏对于自身办学定位的思考,忽视市场调研及用人单位需求,盲目跟风,比较随意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追求短期的规模扩张效益,忽视了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几年后是否仍旧热门,当未来大学生毕业就业时是否会面临供大于求的求职风险.如前文所述,十大热门专业恰恰是十大最难就业的专业应该就是最好的例证.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是造成高校缺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就业困难的症结之一.[5]

(二)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性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主要是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不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反应度不强,造成人才供需的脱节.高校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从开始准备的专业设置到最终培养出人才,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而企业产品的市场可能只有1~2年的周期,而当专业人才培养出后,市场用人需求已经转移.[6]产生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性的原因除了高校自身没有科学合理地预测分析市场变化外,还有相应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的欠缺和滞后.

(三)专业设置趋同化

无论是知名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无一不体现布局广泛的特点.虽然这符合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这主要是为了迎合高校追求综合发展的要求.在各类型高校中均存在专业设置趋同化的现象,如计算机、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的开设及其招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已经直接引发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且造成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使得学校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7]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有权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并对其做相应调整.学校设置什么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应由高校按照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尽管国家在2012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落实和扩大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但是相关政策并未得到具体落实.同时,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进行自主专业设置仍缺乏主观能动性,还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设置调整专业,造成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

三、完善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论证,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

高校无论在新增还是调整专业时,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和行业协会专家的论证,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同时,高校自身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调整时能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能与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资源建设相适应、能正确处理好长期和短期、数量与质量、适度与超前的关系,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跟风.

(二)科学预测,避免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性

如何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根据大学生就业率进行预测,这项工作可由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基于历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也可由公信力较强的第三方教育咨询和评估机构进行预测,帮助诊断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之间问题,提出调整专业结构的预测结论.对于就业率连年不达标且滞后于社会需求发展的专业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招生,对于就业率良好专业也需要维护和完善.其次,高校应当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增强专业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最后,高校应积极把握发展机遇,面对区域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人才新需求,相关专业要快速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尽快为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三)打造专业特色,避免专业设置趋同化

专业设置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需打造专业特色,避免各种类型高校专业设置方面的趋同化,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校要打造专业特色,需要积极拓展专业培养领域,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基于产业链紧缺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群,开展特色人才培养探索.如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打造专业特色方面的成功案例有:紧贴海洋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多元合作共建了大宗商品商学院,构建了基于大宗商品产业链紧缺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群;从浙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特征及需求出发,校企共建了国泰安创业学院,构建了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创业教育与怎么写作体系.

(四)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高校若要有办学特色,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是关键.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才能让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条件,开设适合人才特色培养的专业,只有这样也才能有效调动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同时,也不能全盘摒弃政府部门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能,这种职能从原有的以审批为主转向以规划指导、信息怎么写作和评估检查为主,为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专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的目的、依据和原则,如果仅仅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一味迎合市场变化,随意调整专业结构也不可取,也违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因此,对于专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持有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