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点赞:13108 浏览:569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所关注,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 键 词:环境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环境教育;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关心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他指出:“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一、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教育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环境现状呼唤环境教育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直被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所困扰.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发展.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沙漠化等,都是自然界受到巨大创伤后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二、中学历史学科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学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

1.中国古代史中的环保思想和环保实践.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先秦时代的管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管仲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荀子根据生物资源消长规律,提出了一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他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妖其生,不绝其长也.”孟子则以齐都城临淄东南的牛山从森林茂密到光山秃岭的变迁,从反面论证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不仅有较为丰富的环保思想,而且有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和环保法令.

(二)中学历史学科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历史教材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空间很广阔.以经济史为例,许多内容都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农为本”的国策、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业经济的开发.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汉文帝就下诏指出:“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但是使用不当的水利工程也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一是开发区域由中原向四周扩散;二是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经济的开发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了土地面积,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再以政治史为例,统治者无节制的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大肆兼并土地,既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史中的许多内容也包含了环境教育的素材,如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时,教材中就有“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要因地种植,适时耕种”的记载.由此看来,中学历史学科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各个部分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素材,既有史实,也有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有大量的环境破坏的教训可供借鉴

以黄河流域的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的历史教训为例,隋唐以前我国地图上并无“黄河”之称,而只有“河水”一名.那是因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良好,中游气候温和,森林的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因而河水并不“黄”.战国时期,为了在诸侯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富国强兵,李悝和商鞅先后在位于黄河中游、上游的魏国和秦国进行变法,大力倡导垦荒种地,发展生产,使黄河中下游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秦汉时期,两国都建都在关中地区,统治者大兴宫室,如秦朝阿房宫和西汉末央宫等的修建使得森林的砍伐深入到黄土高原.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增多,而变成“黄河”;下游河床抬升,最终引发黄河的泛滥.

三、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内容,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以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从古到今的环境问题,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艰巨任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适当补充古人对环境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有益的做法,以及留给我们的启迪,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看到古代农业开发的短期时效,也要看到它长远的消极影响:要看到人口增殖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人口过度膨胀的消极后果;要看到古建筑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是以森林的消耗为代价的.

2.结合国情,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社会经济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基于此,如今我国政府极度关注黄河的治理问题.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洞悉现实问题.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引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等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通过挖掘教材,联系社会现实并结合国情,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总之,在新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竭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