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回顾与展望

点赞:29661 浏览:1406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和腐败治理手段.近年来网络备受关注并在实践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网络研究成果的梳理表明,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的概念、特征、类型、兴起、利弊分析、运行机制及对策等方面,为今后网络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的不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关 键 词]网络;制约因素;利弊;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6-0087-05

一、关于网络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一)网络的概念.正确理解网络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科学分析与阐释网络这一现象的逻辑前提.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概念的认识主要包括六种观点.一是属性说,认为网络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方式,是败事业的新方式[1](P45).二是价值说,从政治学的角度指出网络是社会政治主体为了追求现代社会的核心政治价值,通过网络揭露、和追查各类腐败行为的活动[2].三是过程说,强调网络是主体与民间主体依托网络技术,通过相互沟通,共同对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和约束,以治理腐败问题的过程[3].四是手段说,认为网络是指我国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党和政府的防腐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形式,即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范下,党和政府的防腐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宣传教育、腐败官员的腐败行为,以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方式[4].五是目的说,认为网络是整个社会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电子政务和网络投诉监督为平台,并且与制度相结合共同促使执政党组织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循廉政法律规范[5].六是综合说,认为网络不仅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败工作的意见、建议,它还包括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信访及有关投诉,这是一个受理和处理互动的过程.同时,还应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网上监督系统的推广和应用[6].以上几种说法都认同网民、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等主体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作为一种监督工具和手段,达到惩治腐败的目的,但并没有揭示网络的特质属性、行为实质以及与网络、网络监督的关系区别等关键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和深入讨论.

(二)网络的特征及类型.学术界对网络特征的研究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两种观点.就其运行过程而言,网络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高效性、隐蔽性、低成本、直观性、互动性等特征[7];就互联网络本身特征来审视,网络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知情权与监督权的统一,数字化与在线化的统一,平等化与有效化的统一的特征[2].关于网络的类型,从其发生机理而言,主要分为两种:压力回应型和动员参与型.从其主体和内容差别而言,学术界主要总结为四种:一是诉诸新闻范式型,二是政府推动型,三是传统败网络化型,四是民间网络组织专门型[8].

二、关于网络的兴起缘由、

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网络的兴起.自网络出现以来,其实践发展就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关于网络的兴起,学术界普遍认为以2003年国内第一个网络监督平台的建设为标志,根据其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特点对其分期,观点也较为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为萌芽蓄势阶段,以民间士及其建立的网站为主要特征;2008年至2010年为迅猛发展阶段,以认同和参与为主要特征;2010年以来为理性发展阶段,开始注重制度探索.对于网络为什么能够风生水起、迅速风靡,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种观点.一是两因素说,主要从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或揭发是维权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义愤,或感同身受,或对受害者同情[9].二是三因素说,从客观现实依据入手,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网络的物质基础,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是网络迅猛发展的社会基础,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是现实原因[10].三是四因素说,认为我国网民数量增长迅猛,网络平台自身公开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高涨,民众传统的利益表达渠道经济成本较高等是主要原因[11].网络兴起的根本原因应是当前体制的制度性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的盛行应是当前公民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制度化困境倒逼的产物,同时,也是党和政府重视廉政建设、勇于创新接受新事物的结果.

(二)网络的现状.网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正处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对于目前的发展现状,有人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正处于民众自发性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发展状态中;二是网络正处于全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方式相融合的阶段中;三是网络尚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12].此外还有研究者实证分析了当前网络的发展现状:网络事件数量逐年递增,网络的发展状况与政府所持态度密切相关,中东部地区网络势头强于西部地区,网络揭露的腐败分子集中在县处级及以下级别,虚检测信息的比重较大但呈下降趋势,网络缩短了腐败调查期,惩治腐败更加及时[13].

(三)网络的制约因素及难点.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影响网络的因素研究比较深入细致,认为主体因素有地区差异导致的上网困难、网络群众的学历结构、网络行为理性程度等方面;载体方面有信息质量问题;客体方面有网络本身受权力异化程度、态度等因素;在目标方面,网络管理制度、网络文明程度、政务公开力度、网络与制度之间的关联度都是影响网络的重要因素.关于网络的难点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网络自身与工作的复杂性,使得网络任务艰巨,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如何实现教育客体向网络主体的转化,如何实现网络行为自由性向网络规范性的转化,如何实现网络信息复杂性向调查取证客观性的转化,是提高网络实效的关键[14].三、关于网络的优势、问题与缺陷

(一)网络的优势.网络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其现实威力已初见锋芒,主要是网络较其他手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术界对网络优势的总结和研究较为透彻,微观研究鞭辟入里,宏观研究概括全面.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不仅弥补了体制内监督的缺位与软弱,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民间合力[15];网络弥补了传统制度的缺位,网络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对问题官员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网络充分调动了中国国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7].还有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总结了网络的重大意义.从哲学层面看,网络是新时期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形式,是民众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从政治学层面看,网络是我党、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有力手段,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网络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从社会学层面看,网络是化解群众不满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渠道;从经济学层面看,网络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的方式[4].

(二)网络的问题与缺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独特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可以总结为三种观点.一是三点论,认为网络资源亟待整合,网络缺乏法律规范,网络未能与制度建设有效衔接影响了网络的科学性[5].还有人认为网络在参与性质上属于惩治性的事后;参与群体上“乌合之众”存在不稳定性;在参与形式上网络动员的非理性化与无序化异常明显[16].二是五点论,认为网络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和真伪,技术安全存在隐患,网站缺乏自律意识;网民缺乏自律意识,意向表达情绪化;治理腐败职能部门的办案特点带来网络新问题;有些党政部门排斥网络监督;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法律不健全,致使侵权和网络暴力存在和蔓延[17].还有人认为,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真实准确性值得商榷;情绪性言论突破法律道德底线,引发“网络暴力”;“选择性”,带来偶然性和戏剧性;打草惊蛇,消损效益;网络问责欠规范,打击积极性[18].三是七点论,认为网络可能会影响正式败机构的侦查计划,网络败的滥用造成侵权,网络难以复原案件真相,网络的新闻范式具有内生的局限,网络知沟使网络发展不均衡,网络民意的操纵与蒙蔽,政府推动型网络亟待制度化[8].这些原因认识比较到位,基本概括了当前网络发展中的瓶颈和不足,也是进一步推进网络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和环节.

四、关于网络的运行机制

(一)网络的运行机制.网络不同于传统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机理,也是网络运行的内在逻辑.认识网络的运行机理,对于我们把握网络规律,按规律推进斗争意义重大.关于网络的内在机理,有人认为,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其基本动因在于政治参与主体对社会核心政治价值的追求;网络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舆论监督,关键在于阳光透明和及时反馈;网络的持续有效性在于长效机制,网络形式与手段的多样性增强了网络的效果[2].网络的生成机制是网络运行的基本轨道,可以说,依托于网络公共舆论产生的网络,实际上是民意、权力、制度三者的混合[19].关于网络机制的生成,有人认为,权力主体与民间权利主体之间沟通不畅是导致传统机制运作失灵的主要原因,进而引发了拓展体制外渠道的需求,网络的开放性、迅捷性和交互性为广泛、直接、有效的政治沟通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使机制中政治沟通的加强成为可能.而民间主体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仇腐情绪与主体的决心、维稳需要和形象塑造共同导向了沟通的意愿,从而构成网络机制的内在动因[3].

(二)网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模式.关于网络机制的构建,有研究认为,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官员财产收入公开制度,搭建网络的制度化平台.从网络方面来说,主流网络媒体要发挥表率作用,引导网络舆论监督,还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取长补短,形成监督合力,网络媒体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建设来逐步提升网络监督的正向功能.从人的方面来说,领导干部要学会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监督,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来造就高素质的网民.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机制的完善还应包括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汲取机制,构建民间网络网站规范机制、构建网络联动机制、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反馈机制、网络长效教育机制,以及媒体的独立体制、网络媒体自律机制、网络的制度化以及国际与区际协作机制等.网络机制的构建应遵循三原则,即信息公开原则、网民参与原则、相互促进原则[20].还有学者认为应坚持五原则,即遵循宪法原则、时效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兼容性原则[5].网络的运行模式是网络的实现方式,对于网络的效果意义重大,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当前网络模式主要包括政务公开、网上、廉政网络民调、网络监察平台、网络档案查询、廉政教育、官员财产在线申报等.

五、关于网络的对策

(一)就网络的主体而言,第一,要理性认识,树立预防在前、主动作为的思想理念.理性认识网络,应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审视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前介入、全域介入、系统介入,对网络民意作出诚恳、适当的回应,在参与中利用,在互动中沟通,疏导情绪,消除对抗,赢得谅解[21].第二,要培育理性网民和复合型政府人才.网络公民要提高自己的网德素质、法律素质、合作意识以及高度责任感和正义感,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官员要强化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坦诚的态度面对网民的疑问,大力培养网络管理、网络怎么写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维护网络安全[22].第三,掌握网络特点,积极引导与加强网络.要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吸引力的新型管理模式,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及时跟帖,主动引导,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络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噪音和杂音[17].第四,要深入研究网络工作的规律.研究和把握网络技术及信息传播规律、网络宣传规律、网络的管理规律,把握网络工作的规律[4].(二)就网络的载体而言,第一,推动网络的硬件及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设网站,提高网站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我国网络环境,加大网络建设投入,此外,还要增强网络的技术支持,针对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调试,保证网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12].第二,加大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自律”廉政氛围.纪检部门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结合传统的宣传教育形式,形成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强大态势,以浓厚的廉政文化影响人、熏陶人,创造网络的有效环境[18].第三,要创新技术,保障网民的人身安全.网络中的隐私屏蔽、人肉搜索、人信息安全等难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完善,这就要求政府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加速互联网的应用推广,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腐败的网络治理[20].

(三)就网络制度机制而言,第一,完善政府和政府官员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使网络监督和网络通道更加顺畅.要及时公布公众关注的问题,解释社会敏感话题,化解公众疑惑,澄清谣言,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以及相关信息公开机制[11].第二,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的相关法律制度.有人认为应加强网络的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建立网络程序法律制度,推进网络司法建设,以及辅助的软法资源建设,确保网络在法治的环境下有效运行[23].第三,加强网络监管,实现网络与现行制度的有机衔接.有人提出,要通过网络监管,加强对网民的引导,规范网络媒体运作,实现网络与现行制度规范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整合制度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推动二者无缝对接,这是提高新时期网络及整体推进工作实效的关键所在[24].第四,促进网络与民间网络的良性互动,形成合力.要注重网络与民间网络的优势互补,使网站与民间网站良性互动,网络和民间网络只有实现良性互动,才是最经常、最便捷的绿色通道[25].第五,构建网络信息反馈机制.客观、及时的网络信息反馈一方面是对网络行为结果的反应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新的网络实践活动的引导.要坚持网络、网络监督的正常化,就必须有始有终,否则,或者可能引发新的猜忌或不满,或者可能使网民丧失参与网络的信心[26].

六、关于网络的其他问题

话语权问题是网络研究中的一个新话题,话语权在斗争乃至整个中国政治生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是一种能极大改变普通公民话语权行使的新型模式.由于权威认可网络话语权的合法性,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与民间在中的话语权合作.但网络话语权的有效性仍取决于传统媒体话语权的配合与发掘,在实践中也仍无法摆脱合法性质疑与各种消解抵制.树立善治理念、出台专门法律、培育话语权主体公共精神、禁止敏感政治议题表达则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路径[27].

网络作为一种大众政治参与行为,体现的是广大网民的诉求.网络的建设有利于扶正风气、弘扬正义,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净化社会道德.有研究者认为,网络表达网民惩治腐败、追求社会正义等诉求.网络需要制度和社会道德力量支持,也需要通过制度规制和道德自律的制约.网络的发展有利于公职人员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建设[28].

七、网络研究的不足

当前网络研究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对网络学理研究的不足.当前网络的研究多以实际研究和表象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如网络的概念、生成机理、运行逻辑、内在机制、一般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鲜见,并未对网络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认识和系统的理论.当前研究成果虽多,但真正有较高理论价值的不多,尚缺对此问题系统研究的专著.此外,网络的研究不能脱离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大背景.就政治发展规律而言,网络的活跃只是特定时期的阶段性产物,因此必须对网络这种阶段性的方式给予理性期待和认知.在研究网络一般规律和基本学理的同时,还需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生态现状以及政治发展指向来认识和分析网络的理论剖析和实践运用.

网络的回顾与展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网络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加大和重视网络关键问题的研究.网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和一些现实具体问题,其中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是否透彻直接关系着这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网络目前面临一些亟待解释和厘定的模糊领域和疑难问题,如网络的一般规律问题,网络群体心态与网络发生机理与运行关联、网络舆情的传播与规律、人肉搜索的边界和界限、国外网络的成熟做法和基本经验、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网络的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以及网络的未来发展及趋势归宿等问题,这些问题认识不清、解释不透、研究不彻底直接影响网络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网络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较为单一,需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当前网络的研究多以现象分析、就事论事和宏观研究为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研究的方法不够丰富,需要综合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经济学、行政学、哲学、法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实践提供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