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

点赞:5043 浏览:149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两个子系统.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是中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在二者统一的过程中存在着职责定位模糊、教育内容分离以及教育功能错位的问题.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统一性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和社会接触的第一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学校则是孩子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促使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而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节以及偏差导致了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是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现象,这极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认识不全面,未能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问题,从而导致不能更好地发挥两类教育的功能.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处理好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一性问题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的必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父母、长者对子女、幼者所进行的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由特定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是中学生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统一的原因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统一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将中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其培养成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这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家庭教育不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发展要求密切相连,与学生所处的整个家庭背景、家长们的整体素质都有莫大的联系.学校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要求的方向是一致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方向.据此可见,家庭在培养方式上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学校在培养方式上是宏观而又抽象的.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属于在生活的点滴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具有随意性;学校的教育属于用既定的规则对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具有正规性.但是这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其内在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二)教育问题的统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育问题具有统一性,二者的教育对象同为中学生.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乐于探索的特质,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涉世不深、分辨率不强,因此在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青春期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更有甚者会遇到心理阻碍等隐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共同面对的.要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家庭和学校就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更重要的是要互融共进、相互统一.

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挑战任务的统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兴的教育方法、内容涌入到中国教育体系中,为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得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涉及的空间变得广泛,这种广泛性导致整个教育环境的扩大、各种综合矛盾的出现以及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单单靠学校引导难以缓解中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作用变得举足轻重.学校教育具有稳定性、规则性、目的性,学校开展的活动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启蒙性、针对性,家庭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这两者在中学生的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都不可取代.由于科技的深入,现今世界变得纷繁复杂,甚至有些领域良莠不齐,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努力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和谐的引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中学生明辨是非、强化抵御诱惑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力、自强的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不断拓展中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促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在中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职责定位模糊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扮演被动性角色,与学校教育没有明确分工.传统教育中,教育中学生的任务大部分是由学校“大包大揽”,家庭教育的地位微乎其微.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相互配合,但这种“配合”实质上是家庭被动地听从学校的安排并依附于学校.家庭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差,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确、教育效果不高.多数人认为家庭是不具有独立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补充.家庭教育既没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任务,在教育目标方面也从属于学校教育即以中学生的智育为主.由此看来,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同样,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学校教育职责定位的模糊主要体现在“扩张”上.目前多数的中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摆在首要位置,把课堂扩展到家庭中并要求家长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家庭教育也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所以,学校教育在推卸掉中学生德育培养责任的同时,家庭也没有将这种责任很好地承担起来,导致某些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只重视成绩和排名,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不仅扭曲了家庭教育的职责,还加载了许多学校教育所不应承担的重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职责定位的模糊性不仅削弱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负的责任,也消弱了家庭教育的主体性、计划性、创造性,学校要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就成为必然.这种职责定位的模糊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分离

家庭承担着启蒙教育功能,也承担着诸如情感、道德、经济等现实功能,多样性的现实功能使得家庭教育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此意义上,家庭教育是世俗型教育,缺乏整体计划和明确目的.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更倾向于对情感和道德的培养.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变得丰富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家长的知识范围,多数家长对子女进行学习指导已感到力不从心,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分离,家庭教育仅局限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但在非智力因素教育方面,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严格式管理,溺爱娇惯子女的放羊式培养等非科学的教育方法得到一些家庭的吹捧.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处于一种“爱强教弱”的模式.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而,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它用既定的规则对知识进行系统地传授.在中学阶段,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升学率,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因而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培养.随着教师心态日益功利化,教师日益以追求教学绩效为重,以追求学生成绩为主.因而,目前的中学教育强化了教师“教书”这一职责,却弱化了“育人”功能.对“好学生、差学生”的差别待遇、收取高额补课费等现象揭示出学校教育处于一种“教强爱弱”的状态.

“爱强教弱”的家庭教育与“教强爱弱”的学校教育使得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日益分化,造成教育内容的分离,导致中学生的教育失衡.

(三)教育功能错位

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生活学习中有其特殊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功能十分明确,即教会中学生如何“做人”、健全中学生人格和促使中学生社会化.具体表现为向中学生传输社会价值观、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并使其良性社会化.然而,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家长对这一阶段教育责任认识的滞后性,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智育,不能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导致家庭教育内容逐渐缩小、德育功能日渐弱化,并逐渐被智育和一些功利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所取代,甚至出现家庭德育的空白,致使中学生人格缺失、心理发展方向偏离我国主要教育目标.

同时,大多中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突出智育和升学竞争为特点,教师可以不必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信息,就可以通过作业好坏、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的高低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于是,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得到强化,家庭教育的依附性也随之增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主导机制也日益固定化.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把家庭纳入学校教育的范围,把家庭教育的职责局限于追求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一味地要求家长在对子女的智能培养上与学校同步,配合学校狠抓学生文化成绩.作为家庭与学校沟通桥梁的家长会,其功能也出现了异化,其功能仅仅被局限于按学校要求办事.在中学阶段,学校教育除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外,更主要的是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工.而目前学校教育的功能错位首先体现在分工不明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错位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危害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它使中学生在“做人”等方面形成严重的缺陷,造成中学生所受教育“畸形化”,破坏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平衡.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错位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负面效应:超前、重复、或错误传授知识,加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中学生失去学习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机构,使其自身作用消失.

三、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的途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应全方位地贯穿于中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不是指某一方面或是某一时期.因此,要促使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高效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责任,优势互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任务和内容,因而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而学校教育则以德育为首,侧重智育.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可以在中学生的成才过程中避免重复性,并对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从而可以避免家庭与学校的相互推诿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疏漏和真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明确分工,从而达到互补的效果.比如,家庭教育的感染性、融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中学生德育方面的优势,而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在中学生智育方面的优势.因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中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联系,密切关系

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实现统一,就要做到及时交流思想、互通情况、相互了解.家庭和学校联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个别联系和集体联系两种.个别联系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家访、谈话、等方式,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方便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而家长也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以及所在班级的情况,对学校、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联系主要是学校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并使其了解孩子在学校以及班级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出学校对家庭的期望和要求等.家长之间也可利用这些机会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向学校提出合理的意见等.

(三)积极配合,实现良好合作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因此要实现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归根到底要实现中学生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同志提出“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①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应相统一,形成一个社会化的大教育系统,共同承担中学生教育与中学生社会化的重任.中学生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综合体现,中学生在其成长和成才过程中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必将波及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家长会把社会上一些或好或坏的东西带到家庭教育领域中来,中学生也会把满足自己好奇心和的事物带到自己教育过程中.因此,必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教育系统.当然要建立这个大的教育系统并不容易,它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且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学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家长的整体素质有极大的关系.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过程中,要发挥学校教育主体性作用,以先进的学校教育带动传统家庭教育,将二者统一起来,扬长避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充分认识到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立足点,了解二者的职能,加强二者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注解

①.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N].福建日报,200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