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形体和结构

点赞:17503 浏览:806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借助雕塑史上比较经典的对雕塑的阐释,分析了雕塑中的形体和结构.有成就的雕塑家对于雕塑大多有亲身体悟.在雕塑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相对缺失的情况下,把这些前人的体悟加以整理归纳,不但有利于今后的雕塑实践和教学,而且有利于推动雕塑语言尤其是基础语言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 键 词:雕塑;结构;形体

中图分类号:J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6-2

雕塑史上出现了很多在艺术实践上造诣极高的雕塑家,其中有些雕塑家对具象雕塑的体悟不但深刻而且非常独特.通过实践和体悟,优秀的雕塑家对雕塑语言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实践和教学.从事雕塑的人习惯于形象思维,他们往往将抽象的理论问题通过形象描述出来,形成了对雕塑具有个性特征的阐释.他们的阐释往往具有形象化、个性化的特征.对于绝大多数雕塑工作者而言,没有机会当面请教,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为了避免在传播中的曲解与误读,整理归纳并阐释这些雕塑史上经典的描述,不但为后学者打开进入雕塑途径,而且能够推动雕塑基础语言研究的深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相信更理性更本质的解读会将雕塑的实践和教学引入更加深入的境界.

米开朗基罗对好的雕塑的描述“从山上滚下来剩下的东西”.①从山上滚下来的雕塑必定四肢不全,残破不堪,米开朗基罗强调的是雕塑的“残缺美”吗?当然不是.雕塑从山上滚下,所剩下的必然是雕塑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形体的“内核”.这句话强调的是雕塑形体“内核”以及高点与低点之间的关系.形体的“内核”该如何理解呢?形体的内核是指形体低点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具有情感指向和空间特性的几何形体.手掌攥成拳头形成类似于立方体的形体,这个形体的内核是什么呢?掌指关节形成突起引人注意,而突起之间的凹陷却是拳头这个形体的基础,类似的低点在空间中相互联系形成的形体就是拳头的内核.空间中的完整性是形体内核的核心属性.表面上看,这些低点是凹陷的,但对于内核来讲却是最高点.这就要求这些点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不允许有破坏内核完整性的低点出现.


形体内核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情感属性.人生存于形体构成的世界中,在进化中形成了对不同的形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本能.雕塑要表达情感,在处理形体内核的时候要明确自己希望带给观众的感受.这就要求雕塑形体的内核自身就具有明确的情感属性.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是雄健的,根源与他的雕塑的形体内核本身就具有这种属性.贾克梅帝②的雕塑形体内核瘦小枯干,很难想象这样的内核能产生强健的力量感.实际上,贾克梅帝的雕塑正是要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无助感.除了内核的极度萎缩,贾氏雕塑腐蚀似的高低起伏的表面加强了这种效果.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描述“有个性的几何形体”③高度概括了形体内核的两个重要属性:完整性和情感属性.“几何形体”讲的是完整性,而“有个性”则强调了形体的情感属性.

仅有低点形成的内核不足以完成情感的充分表达,还要研究高点与低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雕塑语言形成的重要元素.雕塑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处理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关系.有关高点和低点的联系,滑田友先生有个很有名的比喻“编筐子”.如何处理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一句形象的描述中得到启发,“麻袋装土豆”④).每个土豆基本上倾向于圆形.如果堆放在起来,并不能产生雕塑感,原因在于土豆之间没有联系,是散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用胶将这些土豆粘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形,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比较一下,如果将同样的土豆装在麻袋里,捆好.这两种造型哪个更有雕塑感呢?当然是麻袋装的土豆更有雕塑感.原因在于,麻袋不但使零散单个的土豆形成一个整体,而且麻袋的布面填补了土豆之间过深的凹陷,这样形成的形体更加结实有力.也就是说,相对于胶粘的土豆而言,麻袋里的土豆的内核更加完整,更有力度.这个实验的设想提示我们,在实践中,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处理形体高点与低点的关系.马约尔评传揭示其雕塑无比结实、充满活力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离心力和向心力互相抵消的空间”.这句话看似很抽象难懂,实质上是讲了高点和低点的关系.如果把低点看作内核的高点,那么这个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低点,也就是内核的高点具有向外膨胀的力,也就是离心力.高点受空间压缩,承受压力,也就是向心力,这样一组相互对抗的力在马约尔的雕塑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达成了一种平衡状态.罗丹在雕塑《欧米艾尔》中采用的是扭曲的、消瘦得甚至是干枯的内核,而他的另一件杰作《青铜时代》采用相对饱满、充满活力的内核.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仅仅这两个基本的形体放在空间中,就像两件刚刚处理了大型的泥塑半成品,也足以带给我们强烈的触动.可以说,成功的雕塑作品在内核的处理上必然已经表达了情感.而高点与低点的关系的处理,使内核的形体更加丰富具体.如何处理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关系不仅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作者雕塑语言形成的关键.

罗丹曾经在意大利研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惊叹于其蕴含的强烈的爆发力,并宣称找到了米氏雕塑之所以产生强大力量的原因,就是“两个面”.①相对于希腊雕塑的四个面(一前一后,形成一个面,骨盆,胸,头分别朝向一个面,)四个面相互扭转交错,构成协调稳定的造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的人体强烈扭转成两个面(腿朝向一个面,上身朝向另一个面),产生挤压、冲突的力量.“面”在雕塑语言中属于结构的范畴.安排好大的面,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希腊雕塑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来研究“面”对与情感表达的作用.古希腊社会政治比较开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雕塑自然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四个面的结构协调匀称,与饱满理的、想化的形体构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反映当时希腊的社会风貌.而米开朗基罗要表现人的觉醒,是压迫下的反抗,所以它采用扭转的、被压迫的结构,产生强大的、摄人心魄的反抗.值得注意的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的形体又是饱满的,向外发散的,与扭曲的、压缩的结构形成一对相互对抗的力,这就是米氏雕塑蕴含强烈的反抗精神的根源.

我们参观寺观造像时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大殿的主神像一定是正襟危坐,属于一种“一个面”的结构;从主神像开始到距大门最近的神像一般会渐次放松,动作扭转的幅度会越来越大.这种经过历史沉淀的设计是照顾到信众的心理承受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一个面”的结构产生威严肃穆的感觉,而体面的扭转带给人或是温柔慈祥或是宁溧凶狠的感觉.古今中外的宗教雕刻一般都遵循这个规律.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李大钊》采用的是“一个面”的结构,成功地表现了这位革命先驱的性格特征.这种一横一竖的简洁凝练的结构来源于李大钊的两句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给人沉稳而开阔,坚定不移的感觉;同时,雕塑形体的处理是饱满概括的,不但完美的刻画了对象,而且能让观众感觉到一种正气凛然,不可动摇的浩然之气,实现了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完美统一.

情感的充分表达依赖于对形体和结构的处理.雕塑中形体和结构在情感的表达上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体和结构,都要使之形成具有明确的情感属性的完整的整体.

借助史上几个著名的有关雕塑的体悟,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了雕塑的形体和结构,目的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两个因素充分表达情感.情感的充分表达不但是雕塑创作主要目的,而且是雕塑基础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雕塑的形体和结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雕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