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体会

点赞:20670 浏览:945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关 键 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如:讲中国的“北部内陆两区一省”,一上课就提问:全国还有哪两个区一个省没有给大家介绍过?说出它们的名称来,在“中国行政图”上指明;再根据地图来分析为什么称它们是“北部”的和“内陆的”.当这些问题解决时,也就掌握了它们位置上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三、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水平重在“感知”,而他们的活动需求大于他们的活动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尽可能地把地理课设计成活动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八年级“中国的自然”一节中的“土地资源”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开发,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请同学到沿海地区了解近几年来我们地区利用了许多耕田挖渔塘、虾塘等,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许多村庄地下水遭到了污染,地方政府部门高度的重视.


四、让学生多观察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帮助地理教学,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如果再配合动感的图像会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例如:八年级“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给学生提出南北向的铁路(自东向西排列),东西向的铁路(自北向南排列),使学生有一事实上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的观察能力挖掘新潜能的作用.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五、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新课程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如果能恰当地用,也是很好的资源.

例如:学习“中国南北温差”时,请我们的湖北学生谈谈自己冬天的感受.在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搜集该区域的地理资料进行交流等.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进理,由此培养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