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点赞:27787 浏览:12992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企业仍然存在很多招不到人的空缺职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个体出现的问题,从高校培养模式、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给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力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0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毕业的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企业,作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面对每年为数众多的毕业生,仍然存在很多招不到人的空缺职位.据统计有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3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了“有位无人,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1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自主选择职业的平台.由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高校培养方式以及大学生自身等一些原因,大学生个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心态浮躁,对社会缺乏了解.职业选择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不愿意接受基层岗位的锻炼,盲目追求热门职位,高薪职位.

其次,职业价值观功利化,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跳槽率高.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参加工作三年内,跳槽两次的占57%,跳槽三次及以上的占32%,而追踪跳槽的首要理由是工资待遇.

最后,专业基础薄弱,工作能力不足.目前,存在企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等负面因素的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有较大差距.另外,在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中,对大学生的生涯管理,环境适应以及情绪控制等方面评价不高.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2.1高校培养模式不合理,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用人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符合社会需求结构.由于高校的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教育延续概念化的教学方式,重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应用技能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环节教学不足,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2.2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形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教育工作,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就业指导课.很多高校这类课程采用统一教材、大班教学,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理论性强.且课时多安排在周末或晚上,学生疲惫,课堂效率不高.对于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兴趣、能力的学生缺乏针对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缺少长期系统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等问题,这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据观察,很多学生缺乏对外交流,获取信息能力不足,交际能力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四年的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有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平时上课敷衍了事,课后作业抄袭,业余上网打发时间.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准备,仅局限在大四求职面试技巧上,忽视了长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自然会在就业过程中暴露问题.

3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3.1调整高校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紧密联系,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专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此外,采用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方式,利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加强课堂环节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多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再者,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在熟悉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企业与其他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与创新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2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及引导时,采用多样化、多途径的教育形式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利用网络、广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实时教育;聘请相关专家、知名校友来学校宣讲有关职业与择业方面的报告;加强就业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实习,通过实践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个性、兴趣、能力,结合相关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讲座、多媒体、交流会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的相关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性格要求、发展前景等,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


3.3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在日常教育中,鼓励学生组成组织团体,对当前就业情况,各专业就业形势、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展开调查,定期交流研讨,共同增进理解;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探索,比如到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实习等,在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增加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对社会与自身的了解;针对如何收集与分析信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如网络、公告、等,自发的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各种聚会拓展社会资本、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