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

点赞:21149 浏览:953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肩负着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而现实却警醒我们,大学生群体整体法律素质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具体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以希对提高大体法律素质有所帮助.

关 键 词: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对策

一、法律素质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个体对法及法律的认识深度和实践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个体对法律本身的认识,对现行法律的态度与要求,对法律运行的评价,对人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守法、用法能力等几个方面.一般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法律素质是大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对全社会、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知识匮乏

虽然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了基础法律知识内容,大学第一学年也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但这些对于建构学生成长的法律知识体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处理自身与社会问题的需要.大多数学生(法学专业除外)对于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了解微乎其微,法律常识缺乏,对法律的认知还处在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原始阶段,自身享有哪些最基本的权利不甚了解,当权利受到侵害之时,亦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在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中指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认知水平却较低.

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导致大学生权利和义务观念淡薄,法制观念淡薄,经常分不清守法与违法的界限,易产生错误的观点,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中,被告林森浩自称其投毒系出于作弄室友黄洋,没有杀害黄洋的主观故意,但作为药学的研究生,他应当知道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致人死亡,而不能仅以主观上没有杀人的故意来逃避法律的惩罚.法律意识淡薄是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现象.

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守法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高等院校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亦应加强大学生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率有所上升,从年龄结构来看,大学生基本上都超过了16周岁,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承担刑事责任意味着什么?仅仅是被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还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的大学生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往往采取了过激的方式进行报复,如马加爵案.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因包括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家庭原因,内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社会原因

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重人治、轻法治,权大于法的意识还普遍存在;依法治国的观念、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成为人们的信仰;社会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依旧不够;法治建设中的某些不和谐因素,使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法的感知、信任和敬畏,从而降低了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效果.就目前来看,不仅大学生,整个社会公民的的法律素质都另人堪忧,知识水平越低的人群,其法律素质相对更低.

2.学校教育原因

法律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亦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国颁布的《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赋予了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但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导致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素质教育,包括法律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课程,但由于课时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往往流于形式.

3.家庭教育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法律素质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法律素质的高低.但现实是,在我国,整体公民的法律素质都普遍偏低,不知法,知法不多,知法不懂,知法不会用是普遍现象,家庭法律教育严重缺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很难有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更不要说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养成良好法律习惯了.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到23周岁之间,这个时期,看似已经成年,但由于一直处于不断求学期间,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机会与能力,致使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再加上个人喜好以及社会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更加偏重实用的外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提高法律素质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的树立、法律能力的培养则用时甚少.

四、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义务.

(一)高校

1.改革课程设置

针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现象,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所改革,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增加课时(现在很多高校只有32课时,明显不够)外,还应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和支持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课程,适当开设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对比较多的法律知识的学科,如民法、劳动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经济法等课程,当然这些课程也可以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


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人群之一,对网络的利用率非常之高.各高校应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建造法律教育新平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怎么写作.同时媒体、报刊、杂志、校园板报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整个大学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积极提供法律实践平台

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尽可能要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各种实训平台,如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法律怎么写作、普法宣传、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使遵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4.培养大学生良好法律习惯

借助各种媒体、资源的宣传、传播能力,警示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律习惯,自觉宣律知识,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社会

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在整个教育环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前所述,在我国,整体公民的法律素质都普遍偏低,这当然也包括很多家庭中成员,因此,首先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将法律素质潜移默化为生活习惯,进而影响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大学生们.

在整个社会树立法治观念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且突出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显示出我们党有信心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只有在全民中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乃至全民的法律素质才会提高.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大学生是重要力量,因此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参与法律实践、培养良好法律习惯、学会法律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法律信仰,使他们能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总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应然与实然―基于大学生权利实现不充分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

[6]赵新彬.《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不足与完善》[J].《公民与法》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