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心理特征和护理体会

点赞:4031 浏览:95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总结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评定33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期选取33例健康老年人,对照分析其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抑郁症状消失6例,减轻26例,1例症状无改善;焦虑症状消失16例,减轻11例;躯体化症状消失2例,减轻13例,1例无改善;强迫症状消失14例,减轻3例,1例无改善;敌对和精神病症状消失6例,减轻6例,1例无改善.心理干预前后各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改变,临床治疗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不仅要提供治疗药物,还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减轻老年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患者以正能量,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的康复.

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心理特征和护理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心理特征;药物治疗;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加大,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常引发急性脑血管意外或脑梗塞,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长期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变化可直接导致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脑卒中或脑梗塞后躯体障碍又加重患者的自卑、焦虑和烦躁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临床应重视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我科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33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效果的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33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经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1w以内.将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60~88岁,平均(65.78±2.41)岁.原发疾病心肌梗死9例,心绞痛2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从我县3个社区选择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60~88岁.排除老年痴呆、抑郁及精神障碍病史.两组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向33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1],调查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统一评估;同时向33例正常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由老年人自由选择答案.对比两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总结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心理护理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和敌对情绪等.①应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抑郁产生的原因,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起因、治疗,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担忧.同时,主动关心安慰患者,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提醒家属多予以探视,以缓解患者的孤独寂寞感,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逐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因脑血管意外、心绞痛或脑梗塞等急诊就医,环境的改变、突发疾病的不适常引起患者焦虑症状,表现为烦躁、高度紧张、坐立不安、愁眉不展等,引发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使心率加快,血压增高,骨骼肌不停收缩,患者双手不停地震颤或发抖,反过来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告之焦虑会加重病情,鼓励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③对躯体化症状的老年患者要更加重视生活上的护理,关心其饮食起居.及时提供帮助,解决患者日常实际困难.加强用药指导,鼓励患者自我保健,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降低患者对家人的依赖心理,以减轻症状及自我锻炼.④应告知强迫症患者不要过于紧张,劝慰老年患者要正视疾病,逐渐培养稳定的情绪,摆脱心理负担.并介绍成功病例,增强康复的信心.指导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适当地分散注意力.⑤给予敌对症患者谅解、宽容和抚慰,调整患者思维方式,化解敌对情绪,不要在患者出现敌对情绪时和患者发生正面冲突;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让患者在家庭的温馨气氛中慢慢调整敌对情绪.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66例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其中观察组抑郁23例,焦虑27例,躯体化症状16例,强迫症状18例,敌对和精神病症状13例.对照组分别为1、1、0、0、0,观察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心理干预结果经积极的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抑郁症状消失6例,减轻26例,1例症状无改善;焦虑症状消失16例,减轻11例;躯体化症状消失2例,减轻13例,1例无改善;强迫症状消失14例,减轻3例,1例无改善;敌对和精神病症状消失6例,减轻6例,1例无改善.心理干预前后各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心理状态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2].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因脑血管意外、心绞痛或急性脑梗塞等发作急诊就医,环境的突然改变、离开家人的寂寞和对疾病预后的担心,造成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强迫症在和敌对及精神病症状,表现为对生活及治疗均不感兴趣,言语较少,表情木讷,喜欢独处等;或烦躁、焦虑、恐惧、紧张,或对家属及医护人员过于依赖;或情绪不稳定,烦躁、暴怒、易激动、动辄发脾气、对周遭事物都不顺眼,厌烦、爱砸东西等,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加重心脑血管症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科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后,掌握了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临床表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