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开题报告

点赞:13408 浏览:506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相比,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明确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程度远高于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虽然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巧,但是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解决不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问题.因此,新课改下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责无旁贷.

我校渭南市杜桥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中学,学校从2009年实行新课改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从效果、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正因如此,才提出此课题,旨在通过本学科化学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课改的实施.

“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开题报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中化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目标分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范杰主编《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江家发著的《化学教学设计论》、毕华林主编的《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以及其他一线老师和教研员的论文中展现了这方面成果.不足的是能用于具指导实际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少.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的研究成果还很匿乏.

2.本研究课题的特点.现实性,摸清不同学段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实用性,研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性,研究不同学段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策略与方法;生活气息,重点关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联系,不注重搞理论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不是工具,也不是只重视情感的空洞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是教育的本意的回归,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

2、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了以人为本,运用情感的力量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实中对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和方法不明晰,缺乏指导,亟待解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五个标:

1、摸清现阶段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的主要特点.

2、研究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过程中消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

3、探究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有效策略.

4、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5、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开展本学科校本教研的开发活动.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高中化学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情况,探索新课程中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课题研究中有理论的学习研究,更重视对现行的高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大量课例实践支持,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可行有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策略.

1.研究总课题.在高中化学课程基础上,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方法策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2.研究子课题.(1)观察、测试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学现状,取得第一手资料,评估高中不同学段教育教学中的落实情况;(2)从不同学段入手,观察、描述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参与度、学科思想、世界观、学习的责任感等;(3)结合本校课改,研究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4)按必修与选修,分别研究对应化学教学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

创新之处

1、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过程中消极情感态度的策略研究.

2、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策略.

3、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本学科校本教研的开发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组织性原则.课题组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按时办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发挥个体与集体合作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以“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题,理论学习为辅.以调查研究、课例实例为主题依据,以研讨分析为辅.

3、“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