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外科创伤患者的麻醉学

点赞:18048 浏览:813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研究重症外科创伤患者的麻醉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和对照组.结果96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手术,术后3h内出现清醒状态,产生自主呼吸.延迟复苏组患者死亡率在1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延迟复苏方法对维持重症外科创伤患者的脏器功能有重要影响,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重症外科创伤;麻醉学;延迟复苏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和高危工作的深入,创伤事故造成的各种外科创伤越来越严重,增加了麻醉工作的复杂性[1].本研究通过采用麻醉延迟复苏的方法,在患者出血得到控制后再进行容量复苏,在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症外科创伤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范围在21~61岁,平均年龄(36±10.5)岁.其中肝破裂患者16例,骨盆骨折及盆腔出血患者16例,颅脑外伤患者24例,股骨开放性骨折伴股静脉或股动脉断裂20例,多处肋骨骨折伴肺挫伤20例.患者均为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面貌,意识模糊,收缩压<70mmHg,脉率>200次/min或测不到,尿量减少或者无尿,末梢循环极差.根据扩容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延迟复苏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经济层次、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损伤严重程度、疾病种类临、床症状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麻醉前检查对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和失血量进行评估,留置针静脉穿刺建立血流通道,目的为了延迟复苏方便.延迟复苏组患者采用血液及血浆,血压控制在80~90mmHg左右,允许安全范围低血压.对照组患者以晶体液或胶体液为主,实施快速复苏,不限制血压范围[2].

重症外科创伤患者的麻醉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2.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准备手术.麻醉前进行麻醉机气管插管,面罩吸入氧气.麻醉诱导剂一次推入:注射用安定0.1mg/kg,胺酮2mg/kg;镇静麻醉剂静注,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到手术结束:枸橼酸5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伦2mg/kg.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死率对比研究结果显示,96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手术,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较理想,镇痛和肌松状况也比较满意.术后3h内均产生意识清醒,出现自主呼吸.其中延迟复苏组出现8例因颅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状况而死亡病例,对照组出现28例因颅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病例,延迟复苏组病死率1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3%.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血压状况对比调查结果显示,麻醉前延迟复苏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血压分别在(35.4±9.25)mmHg和(36.7±8.95)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入麻醉状态后,术中延迟复苏组平均血压(85.0±5.8)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103.2±7.5)mmHg,而复苏期延迟复苏组平均血压(90.5±5.4)mmHg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10.8±7.5)mmHg,组间差异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延迟复苏麻醉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通过本研究可知延迟复苏组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通过实行延迟复苏麻醉,缓冲血液循环的平衡,保持正常的血凝,从而为延长手术时间,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条件,使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具有重要的生命存活意义[3].


3.2延迟复苏麻醉保证患者血压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延迟复苏操作,患者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保护了患者的心血管安全.目前对于难以控制的创伤性出血,通过延迟复苏的方法,降低了患者血流压力,在凝血稳定,出血得以控制后实行复苏,减小了血管压力,对保持患者的血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4].血压的控制,对重症创伤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控制和相关器官功能的维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生存价值.

4结论

重症创伤患者在麻醉中通过采取合理的麻醉方法来增加手术操作时间,提高脏器安全性,对提高患者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