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生培养质量问题的

点赞:23895 浏览:1072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由于受社会环境、考核评价及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其培养环节、专业实践及社会认可度等未达到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为切实改进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议高校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在彰显大学育人职能、确保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同度上下工夫.

关 键 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43-0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较短,高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和不断改进.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特征

专业学位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自1991年试办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招生对象为大学本科毕业、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或大专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之后陆续增设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主动适应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规定,各高校从2010年始的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基本不再增加学术型硕士生规模;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原有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每年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调出,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占整个硕士生招生的30%,争取到2015年提高到50%以上,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可以预见,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实现以非全日制的在职生为主向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快速转变.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509所,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上已作出明确界定,即“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相比,专业学位教育在保持研究生层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更注重加强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以对所从事职业的贡献作为最终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应用性,专业学位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职业性,专业学位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性学位(ProfessionalDegree),主要在具有职业背景的新兴学科中开设,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三是实践性,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强调与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校内培养环节未凸显专业学位特点.由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具有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因而两者应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评价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实际执行中,各高校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依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倾向,未能很好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通过对3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2009年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4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偏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太少”,52.1%的学生反映“经常或较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上专业课”,有“超过半数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有效区分开来[1].基于对珠三角地区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也显示,有51%的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且43.5%的学生完成学位论文需要一年半的时间[2].基于对14所重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情况的专题调研还发现,71.0%的教师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61.1%的学生指导是实行“单一导师制”,仅有25.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得到“学校重视”[3].可见,专业学位课程设置重学轻术、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且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双导师制不能落实到位、学位论文选题较少与行业实践结合且尚未建立分类培养模式的现象比较普遍.

2.校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有待加强.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更显必要.这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的规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少高校出现偏差,因为学术型研究生逐年减少,不少导师则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完成科研项目,专业实践的场地变为科研实验室;有的学生被安排在校内的模拟车间或实训基地开展技能训练,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的则到小型民营企业,摇身变成打工者;有的高校干脆将这批学生与本科生安排在一起集中实习.不少高校对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没有统筹考虑,在实践单位的来源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45.8%的学生表示是由导师或其他教师推荐的,26.7%是由学院或系里安排的,20.9%是靠自己寻找的.专业实践平台层次较低,本身就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及鲜活的企业文化,如果再没有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专业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3.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较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理论上看,这种专门为企业生产一线与职业实务部门培养的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实际上,2011年、2012年两届毕业生都同样面临就业困难的现象.缘何通过高校为企业量身的且是市场稀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理应引起培养单位的认真反思.就目前培养状况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理论知识欠缺;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实践能力不够”的尴尬境地.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转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负面的影响因素也随之而来,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地受到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的冲击,大学开始由社会边缘的塔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动力站.大学内部的浮躁风气和功利性行为逐渐盛行,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经济收益,大学乱办班、乱收费等现象屡见不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部分高校也未能幸免.有的高校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当做开发创收的主渠道,招生前期大肆宣传,培养过程偷工减料,学费收取又缺乏国家统一的指导标准,随行就市,奖助体系很不健全,严重背离了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给社会尤其是行业和企业留下了消极的印象.

2.制度因素.不恰当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引导着大学严重向科研及论文等倾斜.很多情况下,大学的学术目标是通过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下现实的是SCI、EI等成为许多大学评价科研、论文等学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在高度强调科研的导向下,近年来在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所招聘和引进的人才中,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甚至经验,在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常常会出现“新瓶装老酒”的现象.根据目前高校校外导师的聘任制度,既要拥有一定的学位、职称和职业证书,又要发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论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这样的企业与行业人才自然是稀缺资源.如果高校再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及条件保障,高水平企事业专业人员到校任教、讲学或指导学生,就会失去良好的社会氛围,无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观念因素.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学轻技术、重成果轻转化”的观念,具体体现在教学基地建设、横向科学技术研究、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及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培养上重视不够、政策不彰、投入不足,与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相似度检测机构之间缺乏应有的质量信息沟通、互动和反馈.不仅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约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引起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依托自身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组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大中型企业接触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有的强势学科与知名企业开展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新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尽快步入有序、规范、健康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带来一线曙光.

三、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加强制度建设,彰显大学的育人职能

高等学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育人是其首要任务,且是其永恒的主题.但近年来,大学精神式微、学府韵味稀薄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社会的浮躁与功利的影响,但与高校制度文化的缺失、错位及导向不无关系.制度文化是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的根本保证,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所以高校要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为育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厘清自己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前台应扮演的角色,承担起引领社会前进的使命,在开放中要守住自己的边界,而不是沦为经济社会的附庸.二是要创新学术评价制度.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过分依靠科研的办法,探寻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平衡点,强化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授课质量与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力度.在职称评定与晋升中,要为以教学或应用研究为主的教师留下发展空间.三是完善校外导师的聘用制度.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专业学位校外导师的聘任上,可适当弱化论文发表、科研项目或经费等必要条件,广泛吸收具有国际行业背景的优秀企业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大中型企事业的技术骨干来校讲学或担任导师,以弥补校内教师在专业实践上的不足.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生培养质量问题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术型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实施分类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质量标准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差异显著,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必须改革现行的单一培养模式与管理体制,分类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专业学位教育内在规定性要求,在分类培养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既要遵从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核心课与基础课设置既要突出职业领域的前沿性,更要突出实践性.选修课的设置要广泛涉及相关行业,拓宽知识结构,利于提高综合素质.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二是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平台.研究生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专业实践活动,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要有详细的专业实践方案,明确的专业指导教师及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要充分发挥各类与学校共建的研究院、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优质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与学校长期保持合作的大中型事企业单位及职业实务部门的有利条件,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联系世界知名、实力雄厚的国内外企业来接纳学生专业实践.在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真实感受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企业精神,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三是要突出以实践成果为主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要鼓励双导师与学生共商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学位论文内容要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

(三)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提高社会认同度

专业学位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学位,专业学位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性决定了它与职业准入有着内在一致性,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将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当然,专业学位最终能否实现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学位自身的质量与声誉.目前,风景园林、翻译、建筑学等专业学位已经与职业资格进行了相互衔接,对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同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专业学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工作基础.鉴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较短,与之相关的组织体系、运作程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外部质量评估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要促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逐步衔接,保证专业学位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统筹协调,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二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密切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联系,逐步建立必要可行的内外沟通机制,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良性互动;三是行业协会应有所行动,可以第三方的姿态组建专业学位认证机构,推进高校专业学位质量认证工作,以便将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到高校,督促高校精心修订专业学位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体系,使之适应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变化,真正培养出能满足实践领域所需要的、受社会欢迎和认可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