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点赞:8860 浏览:337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张娟妮(1987-),女,陕西宝鸡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中学生的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振兴与发展,而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李天一事件”的恶劣影响引起社会各界沸沸扬扬的讨论,促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中学生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石,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有机体系,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存在重要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探求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提高的对策是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中学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对策

当前,我国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和教育资源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但是,青少年中出现违法乱纪、自甘堕落、漠视生命、缺乏道德荣辱感的恶性犯罪事件仍持不断增长趋势.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李天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沸沸扬扬的讨论.有媒体称“李天一事件”是学校德育的失败,有人则认为酿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其溺爱过度的错误家庭教育.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社会化是否得以良性发展,不仅关乎中学生个体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更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之发展和传承.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一、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在与客体相互活动过程中,内化一定的社会标准和规范,塑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由自然人成长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人.每个人只有经过了社会化,尤其是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成才、立足于社会.人的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个部分,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相互作用.[1]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客体的交互过程中,将其所属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通过学习内化于己,从而获得道德规范意识和是非判断的能力,以指导实践活动塑造社会期望的品格,这样个体便从非道德人成长为道德人.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道德意识,并在道德活动之中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环境.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形式传递给个人,个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由家庭内部的父母或者知识、才学、阅历等经验丰富的长辈对子女进行直接教育,或者是通过言行影响的无意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类重视家庭教育的训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1.家长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决定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先导因素,只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向.[3]很多家长一味以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为目标,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才是“有出息”,而忽视孩子兴趣、个性、品格与情感的教育.这样错误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倾尽全力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却没有抽时间花精力关注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和道德品格的发展,使家庭教育更多取向功利化而忽视学生品行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长的精神素养

优秀的家长,首先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不少的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利益大于一切,持有功利主义或利己主义的价值追求的同时言传身教,对孩子教育重智轻德.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学会自私自利甚至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漠视道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道德社会化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子女体质教育、道德社会化教育以及智力发展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三大主要内容.只有合理地选择家庭教育的内容,安排家庭教育各内容的比重,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知识,只重视孩子成绩和健康教育而忽略情感与品质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一切教育重心都是智力发展和成绩提高,而关乎个人成才、家庭幸福、国家兴衰的‘做人’的教育却完全被淡化”.[4]

由于受社会转型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家长一方面接受先进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又不免带有传统家长制的烙印.两种典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就是家长中心式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和子女中心式的“宠溺型”教育方式.“专制型”教育方式指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思维和喜好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孩子的个性喜好和需要而简单粗暴地灌输要求,甚至替孩子的未来做决定.宠溺型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需求为特征,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而忽视是非观念、道德规范的教导,从而形成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甚至骄横野蛮的性格.而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严重阻碍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其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5]但目前,我国家庭在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教育中重要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的误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社会化成长有很大的弊端.[6]1、家庭教育强迫式的教育模式.由于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或心理素质的局限性,长久持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标准,习惯把从自己角度出发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以成绩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情感、品质、兴趣、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则忽视孩子自身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粗暴地灌输自己的要求,当孩子没有取得父母所期望的结果时严厉苛责甚至打骂.这样强迫式的教育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结果,反而长久下来会造成孩子心灵创伤,严重阻碍孩子健康发展.

2、家庭教育的金钱奖励式教育.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有些家长过份给与孩子金钱和物质奖励,造成孩子金钱至上、功利至上的扭曲观念.李天一在未满18岁的年纪家长过早为其提供挥霍无度的物质享受,家长缺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和管理消费的指导教育,过度“给与”和“奖励”反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3、家庭教育的溺爱式教育.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对其照顾备至,甚至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爱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积极反省自己,而是倍感委屈,造成心理不平衡,缺乏抗挫能力.

四、提升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效能的提升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一切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成败标准的确定的先导条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需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我们应首先改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一个正确、全面的成才观.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倡导家长学习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家长要学会针对子女的成长特点对他们开展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

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家庭氛围主要包括家庭的物质氛围和精神氛围两个方面.积极和谐、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中学生是个性独立的个体,正处在青春期成长的叛逆期和敏感期,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的需求.这时的中学生需要家长平等地位的沟通从而获得认可,也需要家长细心的呵护从而获得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但是,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仍一味简单和粗暴,会使孩子心灵因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滋养而受到伤害.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中学生学会道德的感恩.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形成为家庭教育开展的场所创造了一个温情的环境,让家庭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家庭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是祖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发挥,提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影响,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