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

点赞:4397 浏览:157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功史不仅仅是人类逝去的足迹,还孕育着未来.同样的,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人们记忆、认同和传承人类文明,同时担负着塑造新人类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历史教师应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下面以初二历史教材(上册)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并使两者有机联系,以完成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教学任务.

首先,优化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检测如你是左宗棠将军,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又如讲西安事变时,我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并指出:当张在美国逝世后,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然后我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其间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中国的局势是怎么样?事变后,又该如何处理?接着,我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检测设:如果当时杀了,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被扣后,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人士等).

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明白了不杀的道理,也懂得中国为和平解决事变所作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学生明了西安事变前前后后张的言行,也就深刻地理解了对他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评价,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因为整幅历史画卷就是由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构成的.离开了历史人物,历史就会黯然失色、暗淡无光.所以,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对各类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还历史人物之真实面目,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

如讲洋务运动时,我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关李鸿章的史实,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学生对李鸿章进行评价,他们虽然意见不一,但均能从某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最后,我引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的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并对之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对李鸿章做全面、客观的评价.

再举一例,我讲辛亥革命时,也相应地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我不仅仅介绍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伟大功绩,还介绍一些关于孙中山私人生活的事实,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并指出孙中山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在介绍历史人物事迹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倾注感情,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再次,运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第一,我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利用图表.在讲完第一章《侵略与抗争》时,我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签约人、签约地点、背景、条款、影响等相关内容制成表格,让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从这些不平等条约看中国是怎么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他的章节如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新文化运动、三大战役等等,我均让学生把这些章节的要点制成各式的表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又便于学生复习记忆.

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二,我充分利用课本中有关的地图、图片、思考题以及到互联网上搜寻一些图片来辅助教学.这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也增加了学习历史的乐趣.

第三,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教学的文学涵养,使历史课成为神采飞扬的文学课堂.如左宗棠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光绪帝挽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黑旗军的“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宋庆龄挽孙中山“负改造宏谟,许世以身,有功于民,有功于国,斯人卓著千秋业;综平生伟绩,大书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后流传万古名”.

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使历史母体.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

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