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点赞:7871 浏览:252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的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及物理规律认知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是广大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西昌地区彝族学生的物理认知特点和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学生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分析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解决人们长期关注的困惑,并对类似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新课程标准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在四川凉山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生活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很低,学习物理常感到“吃力”与“畏惧”,突出表现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差,教学成效低”.如何有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广大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关于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硕士论文《信息技术在苏州市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让信息技术怎么写作于初中物理课程,从而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最优化的整合;硕士论文《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促进学生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以提高认知水平为目标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关于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不少.例如,硕士论文《“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适应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硕士论文《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五e”探究教学模式,即参与(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融合(elaboration)、评价(evolution),其特点主要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该理论“做”科学.然而,笔者发现针对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虽然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学校硬件、软件的不到位,以及“为升学而办学”的旧观念的影响,这些方法的应用成为空谈.为此,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西昌地区彝族学生的物理认知特点和笔者多年从事民族学生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从多角度分析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解决人们长期关注的困惑,并对类似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物理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物理认知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落后,教育意识和受教育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前期的小学教育中既没有打好基础,又没有提高能力,特别是以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主的认知能力.而进入到初中,受前期教育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时期让他们学习特别重视认知能力的物理课程,很多学生就会感到特别吃力,甚至是吃不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具体表现为:(1)观察力较为薄弱.特别是缺乏观察的自觉性和深刻性,没有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引导才能完成观察任务,缺乏自主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2)记忆力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很多学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主要靠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记忆效果较差;(3)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特别是注意力范围较小,且多定向于注意事物的表面想象,而对于事物的本质却抓不住,上课“开小差”的情况较为常见,不能持续地把注意力转移到钻研物理问题上来;(4)思维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以感性思维为主的浅层次阶段,对知识没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手段将物理问题具体化和系统化,从而难以探索出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5)想象力较差.特别是对于构建物理模型,难以借助思维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显偏差.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十分艰难,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化淘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给毕业班的物理教师下达了一定的升学率指标,甚至教师的奖金与评优就与升学率挂钩.在这种“政策”的约束下,教师只能把应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分化和辍学现象会变得严重,阻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落实.另一种是“灌输填鸭”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重教学”而“轻实践”,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法上课,缺乏教学和创造性,一般就是按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课堂氛围显得呆板和沉闷.甚至有的物理教师还流露出“教学就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的态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牢记知识点,多背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教学氛围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更谈不上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三、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一)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就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太高,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的错误观念,将教学变为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体验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本位观念,主张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物理,认识世界.新课标还强调:“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经历”,即要体验后才能有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包括基本知识的形成过程、物理文化的体验以及参与式、探究式活动的体验.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虽然视野较窄,但是其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这些生活经验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良好素材,为物理教学怎么写作.同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要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尽可能地开展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习物理知识,在互相合作中提高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增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只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才是高效教学的根本保障.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单向型互动方式,通过构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来促进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多元互动.这种多元互动既包括师生之间,又包括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学习小组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间的互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促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对新知识更加全面丰富的理解和掌握.

四、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与方法

(一)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温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消除“物理难学”的惧怕心理,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物理课,爱上物理学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用爱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相信自己的教师,并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才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我所授课的班级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不少学生常表现出自卑感,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有的还表现出厌学现象.面对此问题,我就经常有意地请这些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和赞美.实践证明,这些学生经过几次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后,便会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学习信心.

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师生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包容、接纳对方,真正形成平等的对话.

再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赏识、赞美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用“你做得不错”“好样的”等话语激励学生.即使面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要帮助他们从自身上找原因,并主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启发,常表扬,勤激励,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渗透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要求习得新知,提高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探索的内在动机.物理学史是物理这门学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最直观的反映,具有“物理科学内容,历史科学方法”的鲜明特点.物理学史对于推动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知晓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培养探究物理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物理学史,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物理教材中涉及的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物理学史”.这些科学家在其探究问题过程中所展现的巧妙思维,运用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例如,我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就向学生讲述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小典故: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受国王之约,让他在不破坏的前提下鉴别金匠给他制作的纯金是否掺检测了.于是,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直到有一天,他跨进浴盆洗澡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胳膊浮出了水面,浴盆的水位上升了这个现象.而当他从浴盆站起来,浴盆的水位又下降了.由此现象,阿基米德灵光一现,得到了启示,于是经过实验发现了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定律,由此成功地帮助国王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听了这个物理典故,学生瞬间对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有了兴趣,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本次课也在学生积极互动中高效、高质地完成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共振”

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物理课程要充分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开展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生活中有着学生最为熟悉的、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生活素材加以整合利用,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其为教学怎么写作.在生活化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体会,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初三最后一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向学生讲述了凉山境内江河纵横,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均流经凉山,且这些江河流量大、落差大,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广阔的水电开发前景.同时,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三江”流域正在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如金沙江溪洛渡电站、金沙江白鹤滩电站、雅砻江官地电站、大渡河瀑布沟电站等.通过把这些学生身边熟知的素材引入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我不仅具体直观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也成就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了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又如,在教学“蒸发”这个知识点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1)医生在打针前都会用酒精棉球擦一擦,我们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2)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家里都习惯洒上水,使其变得凉快,这又是为什么呢?(3)夏天我们去河里游泳后,上岸的时候常感到一阵凉意,这是为什么?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熟知、常见的,甚至体验过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十分精彩,教学效果自然较为理想.

事实证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课堂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充满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愉悦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四)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实践探索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的环境亲近自然,他们对自然往往充满着神秘和敬畏,有着较强的猎奇心理,对实验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水果资源,如苹果、梨、菠萝、芒果、香蕉等,都是彝族学生容易找到的水果.我在讲完“电压的定义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与电压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自制水果电池,让他们以“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课题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在引导下,依次探究了“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两电极间距离、两电极所在水果的深度的关系”等问题.在探究实验中,学生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水果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学会了如何交流与合作.课后,学生纷纷表达出对水果电池的惊讶,不少学生表示回家后要再次做这个实验演示给父母看.

又如,我在教学“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就演示了一个“瓶吞鸡蛋”的实验,来引入新课.“将一个煮熟后去壳的鸡蛋放在一个烧瓶瓶口,此时鸡蛋由于比瓶口大而掉不下去.然后,将鸡蛋拿下,用镊子夹住一个沾了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放入烧瓶中,并立即将鸡蛋放回瓶口”,让学生观察现象.不一会儿,学生们看到鸡蛋慢慢地滑向瓶中,不约而同地表现出“震惊”的表情,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表示无法理解.我抓住时机说:“大家学习完‘大气压强’这节课后,你们将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利用实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教学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在西昌地区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使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不断改革物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