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点赞:13485 浏览:571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时时渗透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论述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 键 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新型的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适时、合理地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学科称为跨文化交际学.它是一门在传播学理论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恰当地运用文化知识与异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实践的能力.从宏观上看,它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合作、相处的基本能力;从微观上看,它是提高外语教育、跨文化学习、咨询和培训的终极目标.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petence),即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municativepetence).文秋芳教授指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扩大,当今的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敏感的文化意识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重任.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来构建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

(一)文章背景知识的教学

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导入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背景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例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HowtoLearnaForeignLanguage时,教师可以把美国的教育体制同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比较.美国的大学体制实行的是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而在中国,尽管各大学也实行学分制,但学生学习的专业是固定的,其所学的课程及教材也是固定的,只有把规定的这些科目全部学完,测试及格才可以拿到学分顺利毕业.

(二)词汇的文化教学

在语言和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因而一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外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这类词的意义及内涵.比如,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雪莱的《西风颂》热情讴歌了西风的和煦与伟大;但在中国人眼里西风多代表萧瑟、别离.比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安石的“西风昨夜过圆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而“东风”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即是“春天的风”,是温暖的、受欢迎的.比如,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李白的《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诗句.在中国,有成语“如鱼得水”,比喻好像鱼得到水一样,形容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此词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英语中表达此意的动物不是“鱼(fish)”,而是“duck”(鸭子).通过剖析这些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外语教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源自历史典故的文化背景教学

从历史典故的角度进行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跨文化知识的集聚.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遇到历史典故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它的来源和隐喻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汉语的历史典故多出自“四书”“五经”、《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例如,在中国,有成语“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而英语历史典故成语往往源自《圣经》、希腊或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源于拿破仑军队大败于Waterloo),aPandora’s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通过讲授历史典故的文化背景,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些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而且他们的跨文化知识也得到了积累.


(四)价值观的取向

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思想倾向于集体主义,认为群体利益与目标高于个体利益与目标,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即集体利益重于个体利益.在语言上表现为,“众人拾柴火焰高”“打出头鸟”等.而西方人的“天人相分”思想侧重个人主义,故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创造性和成就,突出个人奋斗和自我发展.个体主义在语言上的表现有:Everyone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Everymanisnearestto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他自己)等.

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认识和掌握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要适时地开拓思路,积极创新进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正确地理解语言、灵活地运用语言;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