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现状

点赞:5781 浏览:2101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育,正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经历了十余年的语文教育改革,使语言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呈现出清晰的轨迹:其特点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有了法律的保护;语言教育提高了品位;研究的队伍得到了壮大.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人们对语言教育的忽视;外语教育对母语教育的占位;广告业对语言规范化的冲击.

关 键 词:基础教育语言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16-04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和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育水平,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切实提高母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和国民的语言应用水平,保证各种交流畅通无阻和整个社会高效协调运转的基本条件.下面,本文从以下四个时段加以分析:

第一个时期,建国前50年间,语言教育以推广白话文为主;

第二个时期,建国后30年,以扫盲为主;

第三个时期,1979年以后的20年,这是语言教育活动形成规模的时期.如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的分科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1995年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成立.但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受到了较多批评.小学汉字教学没有建立在词汇教学这个基础上,“字”和“词”混淆的现象,无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教师或学生中都普遍存在.由于缺乏对“口语”以及口语中的“词”的基础地位的正确认识,汉语规范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对生活必须的现代汉语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而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文言文教学中.好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制度实施后,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现代汉语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重要保证.这对于后十年的语言教育研究产生了十分良好的影响.

第四个时期,2001年到现在,这十年是我国语言教育一个新的十年,是百花齐放的十年.语言教育的现状如下:

第一,语言文字教育实现了法律“保护”和“规范”.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①,推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健康发展,促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巨大成就,证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但遗憾的是,有了法律却没有很好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公共怎么写作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怎么写作用字”“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1)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2)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3)招牌、广告用字;(4)企业事业组织名称;(5)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遵照法律的规范去执行.现任教育部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2002年12月10日曾在《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说,力争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创设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讲话》把语言教育提到了与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高度,但是,截至目前,社会上滥用语言文字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如果法律依然不能保护和规范语言教育,那么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将很难实现.因此,在语言教育方面如何健全法制仍需要研究.

第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升了语言文字教育的品位,改革了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把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上.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解决了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究竟是重视人文性还是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在强调重视语言教育工具性的同时,必须突出人文性,一定要把语言教育的意义提高到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品德的层面上来,这是语言教育的一次飞跃;并且,编写了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材,突出了语言文字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文学性、创新性.这个目标的设定是非常必要的,但实现目标需要相应的师资,而现实的师资力量却难于承担起这个使命.因此,在语言教育方面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研究.

第三,参与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育的队伍十分庞大.这支队伍由三部分人员构成.

一是语言学专家,朱德熙、胡裕树、张斌、陆俭明、邢福义、邵敬敏等.他们从语言学的视角,从语言的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语言和言语”问题、“语言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共同语的标准化”问题、“语言混合和语言融合(替换)”问题,母语教育特点问题等,并且都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

二是工作在高校的教育研究者,如教育专家钟启泉、王策三、余文森、倪文锦、傅道春等.他们从学科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对语言教育提出了“语言教育的实践性”问题、“语言教育的情感性”问题、“语言教育的民族性”问题、“语言教育与人的教育”问题等,并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是全国基础教育战线的语文教师们,他们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出发,对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于永正提出读写结合法、窦桂梅提出快乐阅读法、李吉林提出情境教育学等,都是对小学语言教育策略的非常有价值的探索.钱梦龙提出了六步教学法、魏书生提出了四步教学法、于漪提出了情感教学法等,都是对中学语言教育的探索.

从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的现状来看,具体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忽视了社会环境对语言教育的干预作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进入后经济时代以来,文化现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第一,经济的迅猛发展颠覆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人的意识.面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攀升,金钱在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中的作用不断膨胀,颠覆了经济浪潮中生存着的人们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不再以咬文嚼字、舞文弄墨为美,淡化或轻视了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的热衷,这就使得语言文字成为经济迅速发展态势下必须使用却缺少保养的工具.特别是商业的繁荣所带来的广告业的兴盛,使语言文字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滥用和篡改,极大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净化,使正在接受基础语言教育的学生生活在被肆意篡改和恣意替代的语言环境中,这极不利于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习得.

第二,科技的空前繁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目的.随着电子计算机进入家庭,语言的高度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质量、阅读目的.人们的阅读不再以获得理想的实现和道德文化的共识为目的,不再以学习语言为目的,而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数字化阅读忽视了对阅读对象表述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语言规范问题,甚至语言表述的正确性与准确性问题.因此,数字化阅读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使习惯于网上学习和阅读的学生失去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作为学习的典范.

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挤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门对世界各国打开,外来文化如潮水般以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大可接收性的态势冲击着民族文化,这种外来文化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包围着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适合了他们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使他们热衷于对外来文化进行主动吸收与热情传播.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现.学生们淡化了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也就淡化了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淡化了习得民族文化的情感.

第四,教育给了外国语合法的占位理由,冲击了母语的主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中国的外语教育也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外语从娃娃抓起,这是国人的共识.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开始了学习外语的生涯,直到大学毕业,有16~20年的时间都在学习外语.而且,仅以英语学习为例,不论是初中升高中还是高中升大学,英语与母语都享有同等重要的待遇.可是外来语不是母语,没有学习环境,学习困难远大于母语,因此,学生必须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外语学习中,除了课内学习,还要课外学习.这使得母语虽然占在主流地位上,却处于尴尬的角落.

第五,商业语言、网络语言的发展,为语言教育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广告为主流的商业语言和网络语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以超大的内容承载量和非常即时的信息提供,抢占了人们的阅读视野,特别是抢占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商业语言,为了求新求异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更多的关注,不惜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例如汉字同音替换、别字使用、文言与白话混用、汉语与外语混用、创造新词、推出新概念等,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网络语言也是如此,为了求速度,求即时性,求最先点击,求高点击率,挂到网上的内容不经校对,不求语法逻辑,造成网上文章病句成堆,错字连篇.这种现象使得学习语言的学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语言教育资源的贫乏重视不够

语言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比较贫乏.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即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材为例,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创造性、民族性,强化了教材的人文特点,增强了文化性,这些都是很好的.但这套教材在强调了人文特点的同时,对工具性有所忽视,教材中关于语法及文法的内容明显单薄,课文后的练习主要以“思考与分析”“创新”等为主,淡化了病句的修改,句式的研究,使语言教育淡出了语文教学,失去了话语权,使文字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修辞知识,不能大张旗鼓地被学习.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规律,就是强调语言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文性.实际上,工具性的张扬正是为了更好地使人文性得到饱满和充分的贯彻,他们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母语学习的特点是,能做口头表达,但不一定符合语法规范,能阅读,但不一定懂得句式规律,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忽视了语言的规律和使用的方法.这导致现在的学生,不仅小学生和中学生,也包括大学生,写点东西,错字连篇,病句满纸,语法错误、句式错误比比皆是.


语言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资源――师资力量薄弱.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从年龄结构上来说,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过程中,在中国高等学校极度扩张的前提下,在高考成为中国青年人唯一理想的利益趋动下,完成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直接受到了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是一批在没有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的语言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学生时代由于被高考所牵制,很少阅读,没有语言的积累,到了教师时代,自然成为不会写作却要指导写作的“半拉子”教师,不会欣赏却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美的拙劣教师,不会语法却要给学生修改病句的不合格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够教出具有良好语言素养的学生呢?教师的学生时代没有深度的阅读体验和积累,阅读都停留在一般的阅读水平上,当了教师就更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阅读了.此外,语文教师数量也不足,一般语文教师要教两个教学班,平均每周十节课,看上去课时不多,应该有充分的时间去仔细地批阅学生的作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他们每天被烦琐的评比、填写各种形式上的文件等事情包围着,没有时间去研究学生的作文和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致使学生每学期的6篇作文,教师连一篇也不能详批,也不能从语法到文法给学生指出优点与缺点.教师留给学生的作文很多:日记、作文、阅读笔记等.每周学生都要写三到四个习作,可是,因为教师不批,学生觉得写得怎么样不重要,于是开始抄袭,有错别字和病句也不修改.久而久之,语法不会了,文法不懂了,错字满篇了,病句满纸了,学生还累得叫苦连天.学生付出多,产出少,投入大,效果差,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讨厌语言学习.试想,阅读没有教师精彩的分析,写作没有教师精细的批改,学生的语文学习怎么提高效率和质量,怎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呢?又兼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也就使部分教师为自己不分析课文、不讲析作文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其结果使语言教育成为浮萍.这种情况,就使得蕴涵在汉语文字中的民族精神流失于语言教学中,使得母语教育本身缺少了语言规律的习得.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三、语言教育研究本身的功利化,使语言教育研究脱离了语言教育实际

网络的发达,为语言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平台,在网上,只要输入“语言教育”这个关 键 词,就会出现几十万条信息,可见人们对语言教育研究的热衷.可是,如此的研究却没有使语言教育改善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究其根本,是研究的功利化所致.很多研究者不是以国家利益,以民族语言的发展,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学生的未来为目的,而是以晋升职称、荣誉的获得等为内趋力.在这个目的的趋动下,语言教育的研究必然走向弄虚作检测,甚至利用亲缘关系发表文章,或者立项研究.其结果是,文章发表了,成为了公开的研究成果,又被引用,被宣传,使虚检测扩大化,形成了研究的虚检测环境,甚至成为一种语言研究的行为模式.研究如火如荼,却如雾霭一样飘浮于现实大地的半空中,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指导作用,对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没有指导作用.这种语言研究脱离了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丢弃了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命,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语言教育的现状提醒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推广部门要在新的语言教育环境下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坚决抵制不利因素,发展语言教育,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注释:

①来源:http://.gov./ziliao/flfg/2005-08/31/content_27920.,200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