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对我国通识教育的

点赞:5807 浏览:1785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思想,本文通过对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历程以及我国通识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对通识教育的涵义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若干问题.

关 键 词: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通识教育

一、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的改革历程及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艾略特、洛厄尔、科南特和罗索夫斯基的不断发展,历久弥新.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永恒的,哈佛通识教育为了与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相协调也在不断改革.哈佛大学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是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和标志,在哈佛大学实施并发展了多年,经过多次改革已经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大学通识教育的风向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通识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相对落后,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习并研究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国家通识教育的发展少走弯路.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识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改革历程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得来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很多代校长的努力探索,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积累经验探索出的动态变化模式.

哈佛大学成立之初,是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一种传承和沿袭,注重修辞学,以文雅学科为主教学内容.1945年出版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宣示,通识教育是一种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应当具备四种能力,有效地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和对价值的认识能力.规划出通识课程应包括三个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这次通识课程改革中,大学毕业最低限的16门科目中,主修仍为6科,通识课程6科,自由选修4科.6科的通识课程必须在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中至少选一科.

1978年《核心课程报告书》把哈佛通识课程开设的领域分为五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和数学、历史研究、社会和哲学分析、外国语文和文化;198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的通识课程;到1985年,课程领域分为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2007年将原来的七门课程知识领域改为八门:美学的阐释和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宇宙物理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


(二)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的启示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发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通识教育的发展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识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不断更新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让学生为理解和欣赏社会复杂性及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好准备.我国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的情况,在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深刻认识后,探索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美国的通识教育确实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我们要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追随国外风,盲目模仿,国外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高校的发展,我们应探索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哈佛最新课程改革表明,哈佛大学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与公民意识,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放在突出地位,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幻,只要学会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会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和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这样理念下培养的人才就永远都不会过时,就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理念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它的目的在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门类和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能够获得多少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被运用的.与此相比,我国国内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学校往往没有准确预测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狭隘的专业教育,盲目地适应市场需求,不能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就会导致毕业生的专业和经济发展脱节.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还处于探讨阶段

1994年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引进国内以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国内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认识.从19世纪初期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共计50种左右.当然这个是截止1999年的数据,最近十年以来又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给出自己的解释.虽然有这么多关于“通识教育”的解释,很多学者也曾尝试着研究出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通识教育概念,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还处在“各抒己见”的层次,没有人能统一一个固定的说法.通识教育概念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通识教育认识的混乱,只有理解了通识教育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探讨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才能进一步探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通识课程设置应该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完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着的,高等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里的通识课程设置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针对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出适合的通识课程,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等教育.

2.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科目不够,通识课程的学分比例不高.通识学分在台湾仅占毕业总学分128分中的28学分,其百分比为22%,而专门学分占100学分,其百分比为78%.然而,美国大学通识学分大都占30%.在我国,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大学的通识教育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通识课程开设的科目不够,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比例低于一些世界顶尖级的大学.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通识课程学分在总学分所占的比例.

3.通识课程设置比较随便,缺乏系统性,缺乏专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对通识教育的不同理解层次决定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很多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可能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或者为了适应国家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的政策,或者旨在提高理工科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其出发点是为了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或者随便应付了事,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不高,很多教师都是开设其他课程的同时,兼开通识教育的课程,而不是专门开设.这样看来,开设的这些课程大部分质量都不是很高,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校应该系统科学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把最优秀的师资投入到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

4.通识教育课程领域的划分标准不一,没有形成一个划分标准.中国大学通识课程领域通常划分为五至六类,通识课程领域的划分基本上都是以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为参照,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如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划分为社会科学、语言文学与艺术、数学与自然科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心理学等五大领域.各校为什么这样划分而不那样划分,找不出充分的理由,缺乏科学的依据,随意性很大.因此,如何科学地划分通识课程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通识课程领域的划分,其理论依据有两点:一是按照人类知识领域的划分,人类的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那么与此相对应,通识课程也应该划分为三大领域,即人文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这三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即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划分方法,简单易行,避免了不同领域知识的重叠和混淆.但这种划分方法过于笼统,并且由于每一领域的知识面涵盖量较大,不能清晰地反映出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

参考资料:

[1]牛畅.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举措[J].教育研究,2007,(10).

[2]陆文龙.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02).

[3]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