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现状向学校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点赞:14921 浏览:609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运动员具备更好的竞技素养来适应日益提高的社会竞技水平.为了更好地挖掘具有天赋的运动人才,建立一套能够良性循环、科学地、可持续发展体系.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了解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借鉴国外体育强国体育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实现两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力图促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必将是竞技体育强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关 键 词: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必要性可行性竞技素养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46-04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旧的模式已经禁锢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固步自封下去必将会引发更多社会负面问题.如何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找寻新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1研究对象

我国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E-mail和走访的方式与国内在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专家、教练员、体育教师等进行交流,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2.3问卷调查法

通过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过程以及访谈的相关意见,制定了专家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说明问卷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并且具备足够的可靠性,符合问卷调查对效度和信度的要求.

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所获的有效数据,运用计算机通过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

2.5逻辑分析法

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结合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现状基本上是体委系统一家独办,形成竞技体育的单轨制,在这种单轨制模式下走出了一条“制”的独特道路即“金字塔”式的训练体制(塔底是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校、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中间层是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及体协代表队;塔尖是国家队).在这种机制运行下,实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和2004、2012年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优异成绩,证明它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致胜法宝.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单一的制培养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资金短缺、体育后备人才减少、运动员学生文化课成绩差、成年运动员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我国竞技体育现状向学校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竞技体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1.1资金投入

在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费用全部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有调查数据证明:在培养成本上,我国一块金牌投入是以亿元为单位,也就说国家负担了奥运冠军从中小学校队、各级体校直至国家优秀运动队平均10年训练的一切费用(即竞技体育的发展完全依靠外源性的力量,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随着竞技体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各级竞技体育组织要求财政拨款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竞技体育,已不符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3.1.2体育人才培养效益

现代竞技体育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竞技体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上的较量,而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力、心理等全面素质的综合竞争.同时竞技体育需要仪器设备、科研团队、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的输送率为1.96%(见表2).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运动训练科技含量的不足,导致成绩的提高不得不依靠大量低科技含量资源的投入,呈现出鲜明的粗放型运作方式.在经济学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保持竞技水平需要的资源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之长、教练、运动员比率之低、支持辅助人员之多都是世界罕见的.

3.1.3文化课学习

各级体育运动学校虽然都有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但都不重视.从文化课教师师资方面看: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编制的问题,很少有专业的文化课教师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教学,这使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从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来看: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基础差,再加上训练任务重,上课时间有限,经常外出比赛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障.另外,笔者对竞技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

根据图1可知:喜欢学习的学生占8%,较喜欢学习的学生占11%,感觉无所谓的占54%,另有27%选择不喜欢学习.学生在刚人体校时还能坚持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看到大部分的同学不学习,也就放任自流了,形成恶性循环.而对教练员对体校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态度的调查中结果显示;73%的教练员认为进行“体育训练”更重要,24%的认为“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在这种出体育运动成绩至上,拿奖牌争荣誉的思想主导下,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综合素质必然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1.4就业保障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需安排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9%,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比例最高,占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多.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面临失业,特别是体育强省,积压待分配的各级退役冠军都是几百人.目前,我国有许多世界冠军、洲冠军、全国冠军,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只因不是奥运冠军,就得不到安置,拿不到就业保险,面对已走到尽头的分配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非常底层的岗位干苦力活.竞技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2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1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必要性

3.2.1.1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素质体育人才战略的需求,竞技体育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更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而当下使得竞技体育回归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显得非常必要,而通过体教结合,小学是基础,中学是纽带,大学生负责出成绩这种培养途径,为具有运动天赋的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让具有天赋的体育竞技人才被充分挖掘出来进行科学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2.1.2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见表3),100%的专家都认为使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是提高竞技人才综合能力,位居选项的第一位;有65%的专家认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另外还有30%的专家认为可以带动校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专家认为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对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是双赢,可以互利互惠.

3.2.1.3社会政治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等积极推动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与各地高等院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实行体教结合也就是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要回归学校教育,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体教结合既能遵循体育训练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业余训练,又遵循学校教育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优势的发挥,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学校管理、生源、思想教育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部门有教练、运动技术、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义务共尽,成果共享.所以,实现竞技体育向学校教育的转移,将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最优选择.

3.2.1.4社会经济条件

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及速度.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赞助商想到的是投入的效益和利益,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体育体制下,处于塔身和塔基的体系中,赞助商的投资比较少,只有在塔尖上的优秀运动员才会参与很多赞助商之类的经济活动.如奥运冠军林丹、孙阳、张继科等能够得到很多赞助商投资.也有很多赞助商认为学校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量传播相当快的平台,可以依托学校的名声,校园的文化环境进行适当的商业活动来为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正是这样的优势才吸引了较多商家的关注,目前国内体育商品361°、李宁、安踏以及飞利浦赞助大学生足球联赛,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等等,把越来越多的商业赞助投向学校,这就为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把体教结合引入到校园是我国体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2.2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可行性

3.2.2.1学校具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与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进理念,对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到位,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注重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办好校运动队,可以展示自身实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可以培养激励全校师生的道德情操和拼搏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给招收的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训练、生活及毕业等方面给予较为优惠的政策,为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3.2.2.2学校具有先进的师资科研力量

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都是正规大学毕业,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训练经验,特别是部分经过大学正规培养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运动队教练,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优势,训练效果明显,有发展潜力.同时,学校本身就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尤其是大学,不仅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试验室,而且拥有大批的教授、研究生等科研人才,尤其是综合大学还拥有多学科的专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优秀运动队能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能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训练水平.

3.2.2.3学校具有先进的运动场馆设施

大多数专家认为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建设要从体育场馆、设备建设着手.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做好坚实的硬件基础,而且现在无论从政府还是投资者也看到了学校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学校大幅度的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就为我们竞技体育走进校园搭建了可以利用的平台.通过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可知(见表4):我国各大系统现有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5%;而体育系统有18481个,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4%;解放军系统有717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8%;系统有1285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7%;其他系统有23559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7.7%.从这一结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目前我国现有场地大部分还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如果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体育场馆设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而学校场地优势无疑对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提供了硬件保障.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一部分来自各大高校,说明我国的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4结论与建议

(1)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虽然各自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但它们仍然是互相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在新形势下,更是提出了互相渗透互相协助的要求,只有二者和谐发展才能更有利于体育事业更好的发展.(2)实验证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拥有的资源优势,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两者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方面,除了教育、体育部门外,财政、科技等部门也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其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做好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