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调适析

点赞:32113 浏览:14630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09年国家推出专业硕士实行全日制培养主要招收应届毕业生以来,学生的“相对剥夺感”使本应是一片光明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却频遭冷遇.其中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同度较差和对参照群体选择的自我信服性,客观上主要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清晰的定位、相关配套资源未能及时跟进和学生就业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减弱和消除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要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逐步形成专业学位培养的特色、健全就业怎么写作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关 键 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相对剥夺感;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1-0105-0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高校开始日益关注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加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广大考研学子和社会却并不欢迎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仅仅将其认定为“山寨”版的研究生,有些专业甚至出现门可罗雀的惨淡局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觉得实际也没获得与学术型研究生同样的待遇,承载着深深的“相对剥夺感”,对其学习、成才和未来迷惘不知所措,培养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真探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相对剥夺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适,从而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及其影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009年3月2日召开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证实,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和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艺术硕士等管理类专业以及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半数以上的专业学位将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国务院学位办杨玉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在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吸引力不断增加.自国家推出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以来,理应热闹的局面却被冷清所取代,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持质疑和担忧的心态.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韩映雄指出,专业学位攻读者在培养机构内并不能得到与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的待遇.[1]18因此,在现实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调剂生源占据了相当比重,不少同学对专业学位心存疑虑”.[2]6有些学生则戏称为“二等研究生”.学生的这种心理,不仅失去了学习的主创性,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的扩大化会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濒临绝境,为当前依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经济转型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个中缘由,主要是学生对待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识误区所致,他们总是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含金量高,培养环境比自己优越,有一种“嫁错了郎”、“选错了行”的失落感.此外,专业学位硕士所享受的培养政策的不完善和实际待遇落实中的问题,更加重了这一心理问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曾指出,“尽管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确认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没有高下之分,但‘两股道’区别对待的政策设计,导致专业学位的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1]18

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引出“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进行恰如其分的描述.“相对剥夺感”是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率先提出的一个反映相对评价心理的概念.当人们发现自己与环境中的人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相对剥夺感”.此后,社会学家墨顿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参照物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比参照物得到的少或者是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就会有不公平感产生,由于只是相对的剥夺,因之谓“相对剥夺感”.因此,“相对剥夺感”这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3]

“相对剥夺感”是专业学位硕士对生存环境不满的表现,这种不满心理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就目前状况而言,这种心理的消极作用占到了主要方面,其危害是非常大的.相对学术型研究生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成本,因之就渴望更多的发展利益加以弥补,而实际状况恰恰相反,他们获得的政策和待遇等相比而言又低一些,从而必然产生“同样的大学,相同的导师,一样的年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今天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明天的差距怎么会不更大呢?”等苦恼心理.[4]210-211他们对就业压力的焦虑进一步增大,心理负担更加沉重,较之学术型研究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很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尊重和导师的重视喜爱,但鉴于自身条件,他们的自卑心理普遍比较突出,一旦得不到重视和遭受挫折,就会出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极易陷入不可自拔的极端消极状态.[4]211这种心态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准备报考专业学位的学生来说相比国家政策宣传和老师的宣讲更具有信服性,这种心态一旦蔓延,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形成恶性循环.记者对广东省部分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后并未如预期般受到应届大学生的热烈响应,调剂生源占据相当比重,不少同学对专业学位仍然心存疑虑,部分专业六成生源需靠调剂.“实际上大部分专业没有招满”,广外研究生处处长曾用强介绍,广外专业学位招生数量2011年从120人增加到300人,同时新设3个专业后,“法律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60%以上的生源是依靠调剂的.”[2]6由于社会和考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知度不高等原因,浙江省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从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各专业学位领域报名和录取情况来看,全校共有8个专业学位领域中,仅艺术设计领域报考人数比较多,其他专业学位领域报考人数很少甚至无人报考,专业学位招生任务基木都是通过调剂完成的.[5]河南某高校的情况也是如此,所设的17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2009年以来全部都有相当的调剂比例,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完成招生任务,个别专业80%靠调剂.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相对剥夺感”已经不单是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而是一个涉及培养方案和目标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调试对策,以此推动这一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生“相对剥夺感”的起因审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客观条件上的不完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生这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具体探析.

(一)学生普遍不太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的专题调研表明,“认为专业学位所学知识有很强的应用性,就业方向明确,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看好专业学位的发展前景,从而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只占38.0%;因未被学术学位录取,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调剂到专业学位,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前景认识较为模糊的却高达60.3%”[6].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要么是初试分数低未被学术型研究生录取,要么是倒在了学术型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暂时选择到专业学位.这一方面是我国重学轻术、重道轻器思想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对这一新生事物无论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还是从培养单位的惯性思维,都没有将其放到应用的实际位置,只是把它看成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其实,“非学术研究生教育虽然不像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那样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但并不意味着培养的就是低技能的专门人才,所培养的是将面对高复杂技能需求环境的人才.”[7]“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8]这些情况使专业学位硕士似乎只能是游走在研究生教育边缘的“二等公民”,制度上的设计和人们的传统认识使得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很深的“身份认同尴尬”[1]18.

(二)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定位不太清晰

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政策层面的定位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9]2009年以来,国家在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从宏观上明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但对于如何凸显专业学位培养的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很好的对接却没有清晰的制度设计,培养单位只能想当然地参照学术型研究生去培养,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处境尴尬,“以致一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基本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如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基本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浓缩和翻版,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较长时间高水平的实践机会,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本应作为核心优势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育,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仅仅成为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山寨版(低层次模仿)、一种仓促的粗略的理论补课过程、一种文化镀金的过程.”[10]

(三)现实没有配置充足的相关教育资源

前文已述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很大的一类研究生教育,由于特殊的应用型定位使其要求必须具有特殊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2009年以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过于迅猛,远远超过了资源的承受能力,使现有的配套教育资源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呈继续加速之势,“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专业学位将占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11]这就是我们本来有限和薄弱的教育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一是招生时没有特定的招生条件和招生标准,只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程序将分数低一点的学生录取进来,造成了典型的先天发育不良;二是专业学位硕士需要“双师型”教师或“双导师制”培养,但很多培养单位无法准备充足的师资,甚至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师资.实际状况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由优秀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更换标签之后来培养,而在其内心深处又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油然而生.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目前许多高校制定的研究生政策、待遇等制度,都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享受权利,对前者实行全面收费的政策,有些高校明确规定不允许“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对于助学金,收费高的学校给予一部分,收费低的则完全不给;对于奖学金、助学贷款,有些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比率控制的措施.这些都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事实上的不平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对剥夺感”自然而生.

(四)学生就业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我们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其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12]但是,当前我们的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与专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13]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缺乏从业流行的职业准入证,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很难凸显出来.同时,由于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还处在探究与市场对接的阶段,对专业学位的培养只是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摸索前进.在这种背景中,很多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毕业生也持非常审慎的观望态度.同时,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企业对研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专业学位人才需求不足,思维惯性使得人们只认同学术性学位,轻视专业学位,从而影响了专业学位的健康发展.”[14]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和不确定性风险.总起来讲,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的就业有两个忧虑,一是理论上的市场需求大与现实组织环境支持度低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这既包括工作环境和实际待遇,也包括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二是就业价值取向现实化中的较高就业期望值使他们的就业诉求难于与市场需求目标达成一致,不少学生往往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来读学位,只是把专业学位当作暂时的台阶.[4]211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相对剥夺感”的调适路径

由上文可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由比较产生的境遇弱势心理现象,主要来源于对其培养政策和措施的不到位.就当前而言,这一现象已对刚刚起步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了十分重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

由于社会的传统认识和学生自身的调适能力差等原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是处于“二等研究生”的认识误区,往往不能自拔.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主要以培养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的高层次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则以应用和实践为主要培养目标.两者属于同层不同类的教育,在学位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造成两者在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不尽相同.所以,说两者孰高孰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两者本身就没有可比性.因此,我们不能以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反观自身,二者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是同样重要的两个部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调适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型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将其与学术性研究生放在一起混同培养,还没有专门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没有合理地构建这一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我们知道,这一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和职业技术培训均有着重大的区别,忽视这一点就意味着消磨了特色和优势,就会走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部既定的设计,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彰显其优势.一是改革和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招生方式,真正把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选拔进来;二是要合理地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设置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又要设置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1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结合实践组织课程教学,课程体系要体现实用、实践、实效的特色.”[16]76三是要制定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重点考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分类评价和指导.

建立面向社会的就业怎么写作体系

专业学位以其应用性为主要表征,因此更应该充分与市场结合,建立新的需求导向机制,在人才市场的作用下,使教育与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招生,国家不规定具体专业的招生计划,经费按实际招生情况调拨,使研究生教育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如厂企校合作办学、招生定向培养、代培进修、合作培养等,接受生产单位科研任务,获取必要经费,形成产、商、学、科研机构的共同体,及时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反应.”[16]76同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相联系,促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效途径.[17]“任职资格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度,这反过来也必将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18]因此,为促进其快速发展,国家应在就业政策、就业怎么写作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如国家可根据相关行业的用人标准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使学校教育和产业应用衔接得更加紧密,鼓励用人单位大胆选聘专业学位研究生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既有研究生主观认识的原因,更有客观条件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适时调整,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专业学位发展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体系,使其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夺感”心理浅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84.

[4]戴雪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0(8中).

[5]魏玮,等.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4下):13.

[6]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5.

[7]廖湘阳.从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看学科目录修订[J].现代大学教育,2009(6):95.

[8]杨玉良.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9-03-03(1).

[9]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6.

[10]于东红,等.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50.

[11]杨旭,魏薇.你会选择专业学位吗[N].人民日报,2011-04-19(12).

[12]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13]翟怀远,陈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104-107.

[14]骆四铭.我国学位结构失衡浅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1):85.

[15]查振高,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4.

[16]孟洁,李学昌.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17]岳国峰,陆美萍,徐珊.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3):150-151.

[18]邓光平.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策略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42.

(责任编辑刘鸿)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2400410039;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大学生成长评价层次阶段推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GGJS-064.

收稿日期:2011-10-28

作者简介:孔国庆(1973-),男,教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研究;新乡,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