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点赞:6381 浏览:216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实践教学模式作为连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纽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突显出重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应与教师的专业研究、学生的兴趣和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或重大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形式上做出如学生演讲与辩论、纪录片赏析、名师专题讲座、校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创新.

[关 键 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68-05

[作者简介]张宏伟(1981―),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也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各高校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北京市教工委还专门编著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系统总结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增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可见,实践教学模式作为连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纽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实践教学方法如何进一步改进,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

一、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和创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对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整体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对其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一,建构实践教学模式是体现《概论》课自身特点的需要.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人民如何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不同,《概论》课的特点是“史论结合,理论为主”.它强调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即中国“怎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经过哪些胜利和挫折,怎样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又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加以总结和提炼,在各方面做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1可见,《概论》是一门紧随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的政治理论课,虽说是一门理论课,但却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课程.由于它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中国国情、时刻关注现实问题,绝不能单一地讲授课本中的理论,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设置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增强学生对《概论》的学习兴趣.

第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是完成《概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理论认识层面,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运动规律.二是实践活动层面,引导学生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基于此,《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理论灌输和教师的课堂教育引导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强调课外教育和自我领悟的重要作用,只有组织好实践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实践层面的教学目标.

第三,建构实践教学模式是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的需要.《概论》课原本是最具与时俱进品格的课程,它的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但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教学任务重,学生班额大、人数多,所以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做了诸多努力,花大力气备课,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绞尽脑汁吸引学生听课,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总不尽如人意.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思想易于波动,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的思想问题,或者有意回避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理论教学就成了简单的说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必然出现“投入大、课时多、效果差”的尴尬局面.尽管大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得冷漠,但大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关心自己所学内容与未来的就业等问题是共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社会现实,了解社会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初步认识社会的运转,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亲自去调查和体会,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可见,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使之真正为大学生接受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和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也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下面介绍一下近几年来北京工商大学的实践教学在《概论》课中是如何具体展开的.(一)学生演讲与辩论

为了打破教师“满堂灌输”的理论说教,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专门安排了学生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演讲和辩论的环节.主题演讲和辩论赛是实践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参与人数较多,现场气氛活跃,学生敢于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演讲和辩论的题目是根据课本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目前的现实热点问题,由学生代表和教师共同拟定的.比如,根据《概论》课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相关内容,我们设计了“中国离发达国家到底有多远?”的题目;根据第七章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理论,我们拟定了“如何跨越中国制造?”的题目.类似的选题还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东西部差距体现在哪里?”“检测如你是人大代表?”“我们的校园文明吗?”“在中国你属于哪一社会阶层?”“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根源吗?”等等.学生在公示的题目中自由选题,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制作PPT,最终形成各自小组的结论.无论是每一个小组的演讲还是每两个小组的辩论,都要选出学生评委现场点评,教师最后根据相关理论对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进行总结点评,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实践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纪录片赏析

这一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和现代教育手段,展现生动、鲜活的学习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观看纪录片只是其一,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分析、讨论纪录片中的相关问题.因为《概论》课内容的广泛性,可供我们选取的纪录片很多,所以在选择纪录片的时候最好选取时间在30分钟到45分钟之间的,为的是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讨论,只有把欣赏和分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被我们选入《概论》课的视频和影片包括:凤凰大视野系列之《忘不了的》《龙的传说:改革开放30年纪事》《台海纪事》,还有电视台录制的《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专题纪录片.这些视频分别与《概论》课的各个章节相对应,教师专门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学生存有疑点的理论问题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欣赏纪录片,学生感受到了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新理论和所进行的新实践,增进了对《概论》课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三)名师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实践教学方式.大学是集“大楼”和“大师”于一体的地方,有大师的地方必定充满争鸣和讨论,因此,我们便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师讲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扩展思路、增长学识.《概论》课的特点就在于它涵盖的知识点丰富,涉及的内容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到法学、党史党建理论,几乎都可以触及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每学期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充分运用学校的学术空间,扩大实践教学范围.同时,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即从外校聘请一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也鼓励自己的教师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培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比如,我们已经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不光大学生受益匪浅,就连学院的青年教师也觉得非常有用.总之,组织学生参加名师专题讲座,既是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有益尝试,也是为了适应《概论》课教研室目前所进行的专题教学改革.

(四)校外社会实践

校外社会实践就是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社会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概论》课的教师每学期都要组织部分学生外出实践,结合北京自身的优势,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关村等科技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等,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三农”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对从2004年至今的“一号文件”更是知之甚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认识不够,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相关问题嗤之以鼻.为了解决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深入农村地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形成理论认识.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镇西地村、河南的南街村、北京南宫村――中国地热第一村以及北京平谷大华山镇挂甲峪村等等.学生通过亲自参观和调研,全面了解了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带领农民致富的政策,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记录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原来不仅是城市和城市之间有差距,农村与农村之间有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更有差距,鸿沟是巨大的.它最大的意义和价值,莫过于让我们小组成员认识到,统筹发展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统筹城乡发展,就更注重农村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科技的发展,注重现代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实践,不仅为我们将来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学习了很多实际知识,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维等”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许新也表示,实践活动让他们收获了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当这些感性认识与课堂上的理性教育达到高度一致时,这些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内容就永远镌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校外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理论深度.为此我们学院特别制定了“3+1”实践教学模式,其中的“3”指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首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大型企业和社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1”主要是指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考察报告.为了激励大学生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收集资料写出有见地的理论文章,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奖,除了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还公开出版大学生们的理论成果,并把一些优秀作品推荐到北京市,参与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比如,2010年出版了《走进多彩的社会――北京工商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集》,2011年由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获得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论文一等奖.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尝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为了进一步完善我校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对现有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在以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尽力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教师的专业研究结合起来.教育部的“05方案”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就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而是要为理论教学怎么写作.因此,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时应尽量符合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实践教学只有与教师的相关研究相结合,调研题目的制定才会更具严谨性,调研方案的提出才会更具科学性,调研内容的设置才会更具前沿性,学生的调研才会有深度,调研报告的质量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相辅相成,学生的考察调研也可以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师的科研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鲁娜教授的科研方向是中国生态生产力研究,由她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社区居民生态消费现状调查》就与她的科研方向非常接近,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相得益彰.

第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实践教学的本意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于教师能不能发现他们的需求、疑惑以及关注的问题.[4]因此,我们在每学期上课之前,就事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摸底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设计实践课题,联系实践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设计的实践选题,教师只做原则上、理论方法上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实践指导.

第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或重大纪念活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灵活性,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理论专题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联系《概论》课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针对当时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比如,我们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时,就安排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再比如2009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识;还有2011年,《概论》教研室举办了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以纪念中国成立九十周年,通过参加比赛,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坚持的领导深有体会.这种结合,不仅有效地表现出《概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且极大地避免了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其实是互为主体的,既是执行者也是参与者.因此,归根结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何种教学模式,只要解决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