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

点赞:11229 浏览:462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运动员生源受限,质量不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参加高水平比赛途径不畅;经费筹措渠道受限;科研攻关与科技怎么写作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因此,应走体教结合之路;项目管理要根据实际,重点突破.


[关 键 词]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14-03

[作者简介]刘淑娟(197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987年,原国家体委和教委联合下达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批准在全国57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在竞技水平与实力方面仍然难以与专业队抗衡.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为什么在国外生长茂盛,而在我国却缺乏生机与活力?20多年的适应与发展仍然没有改变高校竞技体育的这种低迷状态,是什么因素影响和阻碍了我们发展的步伐和势头?哪些方面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强?如何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依托高校、借助社会的力量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蓬勃兴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50余篇,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

(二)访谈法

对负责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校领导、长期从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一线的教练、致力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三)实地调查法

重点调查了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结构与运行模式.

(四)数理统计法

对访问、查询所得的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竞技体育发展机遇,系统谋划竞赛训练工作,建立“挂靠、输送、培养”的分类管理机制.坚持竞赛、训练、人才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等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我院竞技体育在奥运会、全运会夺标规划.加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优势项目的建设,努力提高学院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打造我院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全民健身特色项目,为促进科学发展、突出学院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做出贡献.

(二)办学条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具备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硬件基础设施,办学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见表1.

(三)训练管理方面:训练工作实行学院主管院长领导,竞赛训练处宏观管理,竞技体校和各系、教研室具体领导的主教练负责制,完成学院训练竞赛责任目标.重点项目运动队由竞赛训练处和竞技体校依据赛事计划分别进行安排.大学生运动队训练时间:4次(每次3小时)/周及5次早操(每次1小时).每周二、四晚上和周六全天4个单元安排训练;周一至周五早六点半到七点半安排早操.暑检测和寒检测全天训练30天和20天.

(四)教学运行机制:学院根据各专业设置相应的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修完学分为限.为了提高学院运动队训练水平,提高院队队员集训的积极性,制定了相应规定.凡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比赛、省级比赛、代表学院联办队比赛或经同意代表学院参加计划外比赛(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比赛)的运动员,根据竞训处《学生集训通知》,经教务处同意后,到教务科相关手续.集训时间超过一门课三分之一者,该门课按免修对待,成绩由教务科在毕业前直接登记.选修课计相应的学分,专修课按85分以上计,其他课按76分计.在比赛中,成绩达国际运动健将或全国重大比赛获冠军者,该次免修课程成绩按86分记.在校期间免修课程不得超过教学计划的三分之一.集训课时间低于某门课计划学时三分之一者,按公检测对待,但必须参加考试或补考.由教务处根据集训、比赛实际情况,另行安排补课.竞校的中专学籍学生根据各人具体的文化层次状况,进行上午文化课学习、下午训练的亦读亦训的办学模式.

(五)参赛体制:由竞训处制定参赛计划,根据参赛计划实施相应的教学训练运行机制.重点项目代表队主要参与国际、国内各种大型比赛,大学生代表队主要进行校际之间的比赛或表演赛.由于当前国家竞赛制度不够完善,不能积极支持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参与高水平竞技比赛,同时缺乏适应由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共同制定的竞赛制度,导致高校单独参赛资格受到限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校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以法规保障教体系统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以此加快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

四、结论与建议

(一)走体教结合之路

加快体教结合模式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体委系统应同教育系统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于学校,双方齐抓共管.把学校作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竞技体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项目管理要根据实际,重点突破

我们要紧紧围绕奥运会、全运会以及省体育局项目的布局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发展竞技体育,以省体育局在我院设置的跆拳道、女子拳击等竞技项目的合作作为切入点,建立竞技体育发展的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