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价值的现状成因

点赞:25784 浏览:1194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多年前,作为一名大学生,手握一张大学文凭,无疑是名副其实的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从此便可工作不愁,前程无忧.然而,时至今日,仅凭一纸大学文凭,有些大学毕业生纵然是集书于一身,却依然面临着求业无门的窘境.招聘会上,人人手举大学文凭,万头攒动的一幕幕,无不引起人们对大学文凭价值的关注.本文在阐述我国大学文凭价值的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大学文凭贬值的原因,希冀能对相关的教育决策有所裨益.

关 键 词:大学毕业生文凭价值贬值高等教育

一、我国大学文凭的价值现状

2011年12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举行.蓝皮书指出,国家重点教育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中,文凭出现贬值现象.当大多数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逐年上升时,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生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月薪水平正在下降[1].

当前大学毕业生不仅面临着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低工资的威胁,毕业生们不得不接受一些较低月薪的工作,这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努力争取到的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蓝皮书指出,“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在2006~2008年增长微弱,而2008年之后则略有下降;“985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在2005~2010年期间基本变化不大;只有硕士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增长明显.这些数据毫无疑问地表明,“985高校”的大学文凭也在贬值.


蓝皮书还表示,目前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初职平均月薪只能达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水平,那么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最初收入,肯定低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

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文凭贬值的迹象和趋势已日渐显现出来,这一现象与趋势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思考.

二、我国大学文凭贬值的成因分析

2.1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就业机制的市场化.二十多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大学由国家担负较大部分的费用,大学生只需掏很少一部分费用,而且国家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无忧,因而,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文凭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有保障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二十多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实行,使得大学生要为自己的高等教育写单,从而增加了大学生自身的高等教育的投入成本,同时,就业机制也已逐步市场化,实行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国家不再包分配,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一旦遭遇经济不景气,大学毕业生当保姆、卖猪肉等“新闻”一再冲击人们的心理和眼球.因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学文凭仅意味着一般的收入、残酷的就业竞争和普通的社会地位.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下降.

2.2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大众化.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力资源也无疑受供求关系的支配.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在1988年为206.6万人,1998年增至340.87万人,是10年前的约1.7倍,在此期间,大学生数量还相对较少,属于“稀缺品”;1999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到2002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骤达903.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15%,标志着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2308.5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进一步发展[2].连年的扩招,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精英”,而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

2.3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信息不对称.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中,职业训练变得越特殊,学校教育与劳动需求不相吻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很多领域里,明确定义工作所需的知识是很难的,要想让职业知识转化为大学的课程,必须把工作岗位上实际所需的多种具体的、具有实践性的工作岗位技能逻辑地体系化为职业知识,不过这在现实中极为困难[3].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就面临着一个矛盾和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4].大学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学无所用,用非所学,不能够转化为生存技能和社会财富,因而,大学文凭所代表的大学生的独特社会价值“贬值”了.

2.4青年人对于大学的态度观念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日本高等教育学者金子元久将大学入学阶段前学生的阶段转换设定为两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确定选择型”,是指学生在大学入学前的阶段,已经对大学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有了一定的预见,与此相应,选择大学的专业;第二种类型称作“暂定选择型”,就是说,学生在对大学教育的意义未必具有明确定位的情况下,作为暂定的选择进入了大学学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所带来的大学入学机会的扩大使升学选择的意义赋予变得模糊不清,结果大学校园里这类学生迅速增多[5].因而,大学中途退学的学生也很多;与此同时,许多青年人不再视大学为人生唯一的出路,而是选择靠自己艰苦奋斗,如自主创业等,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5社会上逐渐营造出一种轻视大学文凭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所谓的“大学教育无用论”,认为在如今这个大学生泛滥的年代,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还不如早点自谋出路,因而引导很多学生不再选择走大学这条路,结果造成社会对于大学的一种轻视态度,无疑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价”与“地位”,使得企业劳动力部门得以凭靠大学教育无用论体系的支撑,来压低大学毕业生的工薪水平,使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6大学文凭所代表的大学精神与品格的贬值.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以其独一无二的知识与创造力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承.但是,随着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凸显,特别是近年来学术腐败等问题不断走向公众视野,各种“检测文凭”、“检测学历”事件频频发生,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再那么神圣与圣洁,以往大学所代表的知识价值、文化积淀和社会良知形象,也在人们的心目中打了折扣.大学是有精神的,而这种精神是通过大学的师生来体现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文凭的“贬值”,无疑也包括一张张大学文凭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精神、文化的贬值.而这也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6].

此外,我国的高考体制与应试教育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这种应试教育体制的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而企业在看重文凭学历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所以,他们对于这种体制下的中国大学生不甚“热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文凭贬值的现象与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这无疑对于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乃至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促进我国大学文凭的“保值”、“增值”,已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和教育工作研究者的探究与思考.

#91;6]梁微.大学文凭贬值“贬”掉了什么[J].教育与职业.2010,03.

作者简介:易茂华(1991-),男,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本科生,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