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维

点赞:18233 浏览:820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犯罪是高校安全中的最具破坏力的因素,是涉及到法律、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揭示高校法治教育的盲点和误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关 键 词:法律思维大学生犯罪法治教育

在中国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折射出法治教育的效果.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严重的如“马加爵案”此起彼伏,颇有名望的国家重点法学高等学府的学法律专业的学生的弑师案等等,让人无比痛心的同时,禁不住反思法治教育的误区.

一、犯罪的特点

大学生犯罪是高校安全中的最具破坏力的因素,即使偶尔发生一起,却也能造成极大地危害.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在人的一生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是最特殊的阶段,心理学家霍尔曾将青少年期比喻成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的时期.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到18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会成为日后情绪和行为的隐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值血气方刚,也是和异往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的关键时期,情绪不稳定,最易发生犯罪.所谓“犯罪”是指当人处在消极的状态时,如处在暴怒、嫉妒、仇恨或绝望状态时,由于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从而实施的触犯刑律的行为.近年出现的大学生砍杀老师、砍杀同宿舍同学等等案例当属这一类.犯罪的主要特点有:


1、暴力性强.犯罪的行为人失去理智、野蛮凶残,甚至乱伤无辜,危害性极大.

2、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平素并无宿怨,只是偶然的事件使其头脑骤然发热过度,造成神经系统紊乱、思维活动减弱、意志力受到抑制、智力下降,导致丧失理智铤而走险,走向犯罪.

3、不良情绪起主导作用.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该类犯罪.消极情绪包括:嫉妒、仇恨、绝望、压抑等,引起不良情绪的主观原因有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调试能力弱,客观原因往往是外界的不公平环境.大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不公平的生活环境中,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与挫败感加剧,使得他们在面临冲突时难以求助于理智的解决方式,从而可能采取原始手段发泄情情绪.

现在大学生犯罪的频率有上升趋势,提示我们可能是高校的教育存在问题,尤其是法治教育出现盲点和误区――缺乏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的训练.

二、大学生缺乏法律思维方式的原因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思想取向.犯罪案件的诱因多为强烈的刺激事件,其发生似乎具有偶然性,但缺乏法律思维方式的人,往往会产生不理性的行为,所以,这种偶然行为又是必然发生的.大学生缺乏法律思维方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将法治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留下了几丝遗憾.首先,从教材的内容看,仅最后两章是专门讲法律,这给人的感觉就是,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份量大大降低了.其次,从教材所涉及的法律部门看,基本上是无所不有,面面俱到.这样的法律内容安排,既让部分教师觉得法律没什么可教,也让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法律知识.虽然教材对法律部分内容的处理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但是,要在有限的十几个课时内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形成法律思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下进行多次的训练,学生是很难形成相应的法律思维,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指导自身的行为.

有些院校没有积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仍然将法治教育等同于和专业课一样的知识教育,仅仅注重一些法律名词的掌握,或者案例的堆砌.

我院进行了课程改革,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象案例教学,过程教学等等,使得这门容易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理论说教的充实了很多新鲜的内容.我院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合,形成四个主题:“责任”、“感恩”,“守法”和“环保”,围绕这四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四个主题四个单元,每个单元12课时,其中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活动各占6课时.这项课改非常有效,改变学生上该课各自为政或逃课的现象.但是大学生法律思维训练的缺乏成为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瓶颈.

缺乏全方位的法治教育氛围

法治教育缺乏连续性,仅仅在大一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有两章

的内容和法律相关.有的专业虽然会陆续学习《民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但是还是被当做专业课主要进行知识传授.高校里关于英语、考研和就业的讲座很多,鲜见关于法治的讲座.法律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灌输给学生的,也不是仅仅依靠一学期48学时的一门课程或者在校期间的几门法律课程就能让学生形成的.

3、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数量不少的不公平的现象,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起到严重的干扰作用.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社会中,是否有法律思维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更何谈法律信仰.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措施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加强法律思维的训练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我依照能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有用的原则来选取案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训学生用法律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大一的学生要理解法律思维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从道德思维入手,结合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这四种思维的异同,并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四种思维分析各种问题的习惯.我从大学生很熟悉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选取英雄萧峰,让同学们讨论并从道德思维、法律思维、政治思维和经济思维等角度来分析萧峰“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我还让学生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效果良好.

2、在专业课上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法律思维的训练

我院是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商科院校,法律和经济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法律规范也无法离开经济生活这一基础.法治的本质就是“规则之治”,经济、保险、贸易、金融等各项活动是离不开法律规则的.我院很多专业课是和法律密切相关的,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惯例》等,所以利用讲授专业课的机会,同时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的训练,既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助于法律思维的形成.掌握规则仅仅是初级水平,能够理解规则背后的价值取向才是更有意义的.

3、建立和谐规则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令行禁止,让学生生活在规则之治的环境中,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法治教育融汇贯通到各个课程中,每一天的生活中,这需要社会和学校提供良好的全方位氛围.当然,这也对教师和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原则,以公平的心态对待学生,都是在营造和谐的法治氛围,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法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