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家庭教育的蓝天

点赞:32698 浏览:1548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市区5所小学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拉萨市家庭教育还面临着教育理念有偏颇、习惯养成教育缺失、身教缺失、赏识教育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端正理念、培养习惯、树立榜样、赏识教育等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

1.前言

教育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支撑着社会的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1]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的家庭教育,是实现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深入了解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笔者就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的教育观念、习惯养成、身教言教、赏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拉萨市城关区5所小学的465名三至六年级学生及其438名家长.调查结果基本可以描述拉萨市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基于呈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拉萨市家庭教育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理念有偏颇

调查发现,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颇,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治标不治本.家长们都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各有侧重”等一些正确认识,但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存在理念上的偏差.譬如,“孩子在公众场合无理取闹时”,48.8%的被调查家长会“为了面子,百依百顺,回家再教育”,此理念忽视了原则和面子的本质区别;另外有51.2%的被调查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此理念注重表象而忽视了本质.教育理念的偏颇往往是家庭教育实践失误的根源.

2.2习惯养成教育的缺失

调查发现,有75.4%的被调查家长天天早晨叫孩子起床,81.1%的天天或经常监督孩子完成作业,70.5%的要经常给孩子收拾书包.对一个8-10岁的学生来讲,起床、做作业、收拾书包这些简单事情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家长一味的包办替代只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让孩子形成依赖,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及其责任感的养成.

2.3言教泛滥而身教缺乏

调查发现,91.8%的被调查家长承认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但部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在业余时间支配上,77.9%的被调查家长大多在看电视、打或者上网打游戏等,仅17.5%的在看书、看报或参加文体活动等.家长期望子女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但在生活中自己却很少有这方面的雅趣,因此,家长时常面临“说一套做一套”的尴尬.

2.4赏识教育的明显不足

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指责缺点的几率远远大于表扬优点,家庭教育中赏识教育明显不足.就“表扬孩子的优点与指责孩子的缺点,您做的比较多的是什么”调查发现,仅42.6%的被调查家长会表扬优点,而54.5%的在指责缺点.充满指责和批评的教育环境犹如没有光明的雨夜,只能让孩子的内心多一些不安,少一些温暖,使家庭教育中情感和爱的体验成为空谈,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探求家庭教育的蓝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家庭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3.1缺乏正确理念,教育随波逐流

首先,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受家长文化程度的制约,本次被调查家长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的占到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71.3%,大专及以上仅有28.7%.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表面问题,如学习成绩;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则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及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他们不仅仅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思想,这种理念演变至今表现为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重要指标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签.家长对学校教育长期的高度关注酿成了“学习至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再加上盲目的效仿,导致了教育理念的偏颇.

3.2溺爱放任过度,家暴打击自信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物质条件不断优越,孩子逐渐成了家庭的重心,盲目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是溺爱.溺爱是吞噬孩子独立性的恶魔,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天敌.其次,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放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丝毫没有主观能动意识.他们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丝毫没有主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意识.再次,家庭暴力扼杀孩子自信.自信是孩子培养习良好惯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中因为家长缺乏耐心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家庭暴力都严重伤害、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3.3家长雅趣缺乏,忽视负面影响

首先,家长良好兴趣爱好少.看书、学习、写作、运动等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很多家长对这些方面兴趣不高,所以只能拿看电视,打牌,打麻等来消磨闲暇时间.其次,家长的自控能力差.很多家长都知道打、、天天上网、打游戏等是不良嗜好,且对孩子的影响极不好,但生活中许多家长自控能力差,经不住诱惑,经常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还为自己找托词.最后,有些家长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不经意间做出了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事.

3.4轻视心理需球,缺乏赏识教育

首先,家长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儿童身心逐渐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会越来越渴望被认可.此时,家长的肯定、赞美都会鼓励他们持续某种行为,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其次,家长未发现赏识教育的价值.赏识教育可以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家长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还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秘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再次,家长缺乏赏识教育意识.当下很多家长还在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理念,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与赏识教育是相违背的.4.对拉萨市家庭教育的建议

4.1端正家庭教育理念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2]可见,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影响深远,健康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因此,必须端正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首先,家长要全力营造充满爱和理解的和睦家庭.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家庭犹如没有阳光的春天,再好的教育也不会开花结果.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简单处理.面对孩子的种种错误,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道理,采取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对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再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处处充斥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最优的.最后,家长要通过多种渠道汲取、分享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成为和谐社会的共有资源,共同积累,选择吸收.


4.2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家长应抓住根本,紧握时机,注重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要力求做到“三杜绝”: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溺爱现象,理性教育,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敢于放手;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放任现象,确立家庭教育原则,对于孩子的过错,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暴力现象,冷静教育.

4.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说明家庭教育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言教为家庭教育目标一致性提供保障,身教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营造氛围,而身教需要家长以身作责循循善诱,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言行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凡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孩子好教育,父母更难做,教育孩子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自己的问题,自我身上没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及品质,怎么能要求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呢!父母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完善自己,丰富业余爱好,养成良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让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4.4乐观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能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这些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要充分发掘赏识教育的潜在价值,家长必须树立乐观教育的意识.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对孩子尊重和信任;二是要给孩子合理而及时的赞扬;三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四是要注意给孩子留面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