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点赞:24580 浏览:1092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取得的成效,梳理了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关 键 词: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24-02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河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受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偏向型公共怎么写作供给模式的影响,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公平的现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进而影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快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促进城乡共同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性任务.

一、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取得的成效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始终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008年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体系.为促进师资均衡,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建立完善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连续5年完成了“万人支教”工程.2006年以来,省政府连续三次召开会议,部署和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深入总结和推广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城市区“四种模式”治理择校问题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全省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

2.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78%,有效保障了学校正常运转.2006年到201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由355.44亿元增加到717.69亿元,年均增长19%.2007年以来,河北农村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除2007年河北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略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年度的河北农村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见表1、表2),河北农村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多数年份也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见表3、表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以来,河北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3.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河北省坚持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五以来共筹措资金79亿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61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98.8万平方米;投入7.3亿元,为全省19317所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680万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冬季取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97亿元,改造完成项目学校14859所,完成改造取暖面积1828万平方米,结束了农村学校冬季靠火炉取暖的历史;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8.64亿元,开工面积1281.23万平方米,其中547.45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安排项目学校397所,开工建设332所,已竣工302所.

4.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普遍提高了教师工资水平;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由65.8%提高到82.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由38.8%提高到65.7%;高度重视教师在职培训,2006年以来省级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8200人;2007年以来,通过公开招录择优选拔了2.1万名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2009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累计录用特岗教师11182人.

二、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经费投入不足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重视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上,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大多都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只有2007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农村中学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因为历史欠账太多,经费投入仍不满足办学的需要,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2.办学条件城乡差异

河北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普遍短缺,现有的教学设备落后,不足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而城镇学校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都比较齐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方面也是没有可比之处.另从校舍情况看,2008年河北省小学校舍危房面积1524469平方米,其中农村小学1223013平方米,占80.2%,城镇小学301456平方米,占19.8%;初中校舍危房面积914313平方米,其中农村初中460119平方米,占50.3%,城镇初中454194平方米,占49.7%,城乡学校校舍差距很大.

3.师资条件的差距

一是数量上的差距,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大中城镇教师普遍集中,偏远农村教师缺编严重.二是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而城市中小学教师学历以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为主(见表5));农村中小学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远小于城市,城乡差距较大(见表6、表7).三是城镇教师的稳定性较强,乡村学校教师变动频繁,优质教师流失严重.四是年龄结构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偏低.

4.教学质量的差距受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差距的影响,必然形成教学质量的差距.就目前而言,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农村,由于城乡各地教学质量层次不齐,许多农村家长为了使子女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不惜更多的教育投入到城镇上学,由此,形成了农村学龄儿童大量流失,而城镇学校则“人满为患”.据笔者了解,有些农村学校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而城镇学校一个班多达六七十人,重点学校则班级人数更多.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只好将许多农村学校进行合并或撤消.

三、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宏观因素――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怎么写作供给模式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怎么写作供给模式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怎么写作供给模式,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这种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怎么写作供给模式同样体现在公共教育政策中,表现为“城市公益事业国家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直接导致城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教育获得大量的教育经费而得到有效发展,而农村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得不到应有关注与相应发展.

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河北省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省级统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县乡往往无力承担巨大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得教育教学设施不配套、学校办学条件差的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同时也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最终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长期处于低发展水平状态之下.

2.中观因素――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总量、结构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教育供给能力的差异.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间差距的增大.河北省也是如此,相对于城市,河北省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县乡的财政收入较少,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致使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缺少有力的经济支撑,城乡教育差距日趋扩大.与此同时,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河北省2009年为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18.3元,人均消费支出9678.8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5149.7元,人均消费支出3349.7元,差距明显.这种差距影响了城乡居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居民要求政府和学校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而农村居民因经济收入水平低,尽管也有强烈的对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的需求,却因教育支付能力不足而降低了对教育的有效需求.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分割的局面正在逐渐被打破,但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状,还需要有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3.微观因素――城乡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的差距

在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唯一“活”的要素,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河北省城乡间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引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这是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由于河北省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目前“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使得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教师,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教师收入更低,如果再考虑城市教师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则收入差距更大.

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无论从基础设施、物质条件、精神生活、教育发展环境,还是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城乡间差距巨大,农村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发展空间对师资缺乏吸引力,优秀教师想尽办法要往城市里调动,形成了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因此农村义务教育难以留住、引进高质量的教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