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艺术与当代艺术

点赞:22915 浏览:1064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其实,“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尚没有本质的区别运用,到了二战之后“当代艺术”的概念才逐渐被广泛采用,而自1980年代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当代艺术”一词完全取代“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成为全球范围内艺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即便如此,世界当代艺术界――尤其是西方――对这个概念仍然没有,也不会有任何固定的定义.学术界对这个概念虽然争议不少,但基本上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艺术史概念的“当代艺术”,另一个则是用于指涉艺术作品性质的“当代艺术”.前者通常包含1970年代以来创作的具有前卫意识的艺术,有时候也上推到1945年以后的艺术.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艺术的“当代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后者则是艺术的“当代性”问题.本文的重点是以今年6月间在北京798艺术区所见为例,探讨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Art)最初在英文中的宽泛定义是,我们当下时代所创作的一切艺术,或者说是“当代的艺术”,但这个定义显然不能为艺术界所接受.绝大多数的学者、艺术家和批评家认同的当代艺术,其当代性更在于它对当前全球化时代中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生态、人权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为了凸显这些问题而在艺术手法和技巧上是否有独创性的贡献.这就是“当代的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然而,这种理论上的区别在现实的艺术界中并不总是能够看得清楚的,无论是艺术家、批评家还是策展人,往往也无意于太过在乎.尤其在高度商业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术的当代性问题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了.这对于在近年逐渐受到世界当代艺术界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无疑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

回避讨论当代性的原因之一,在于解释的困惑.批评家和策展人往往可以避重就轻,大谈一些虚无缥缈而又不着边际的概念,因为没有接受到有力的挑战而可以逍遥自在地回避下去.而艺术家对当代性问题的思考又常常受到策展人、画廊、批评家和家看法的左右,有时候甚至很难确定自己作品中的当代性是什么,甚至没有机会深入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在我与几位相对年轻的艺术家的交谈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困惑的普遍性.韩建宇在空间站个展中的两件作品“卢沟桥事变”和“第一把‘胶’椅”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前者画的是林木掩映中一座现代桥梁上,貌似艺术家自画像的人物在与一个背影像共和国领袖的人物在握手,水泥质的桥梁弧拱结构上面是一对的男女,骑马式坐在男人身上的女人显然是一个白人的形象.这让我十分的不解.虽然艺术家本人费力地解释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可能的政治性含义,但对照画面所呈现的形象,牵强得让人难以信服,尤其是的白人男女为何插入了那些历史、政治的寓意,艺术家本人似乎一时没有准备好答案.而策展人付晓东的前言中所说“卢沟桥事件一定是我们在课本里看到的单向的叙述吗?一千年后,当我们回顾历史,只看到两个文明间激烈的对话和杂交”,像是一种政治的宣言,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而韩建宇把第二件作品中关在铁笼中的塑胶椅直接指涉薄熙来,让人觉得直白得不可思议.对“当代性”的刻意,加上一些玩世而炫酷的语言,似乎越发显得困惑.另一方面,过度的解释却往往流入辩解.视在空间的“不只是风格”群展中,李宝荀和李晓奇的作品相对引人注目,在关乎当代社会、政治等问题上有微妙的涉及,而在风格和技巧上也算有些独到.但策展人王麟对于“不只是风格”过分强调,特别是“这些创作都独具风格,但不‘风格化’”的说辞,反而暴露了辩解的无力.

当代的艺术与当代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当代艺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中国当代艺术中最为诡谲的现象,要数所谓“当代水墨画”了.近几年香港和大陆艺术拍卖市场对水墨画的需求,直接影响到水墨画的再兴.但问题是,这些水墨画在今天到底有什么样的当代性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I”是由作为美国汉学家的中国艺术史家沈睽一策划的.艺术家中的刘丹、李华一和李津都是在美国汉学家和钟爱中国古代绘画的家中的名人,被认为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正统人物.刘氏的太湖石和李氏的山水画,与当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态几乎格格不入,除了被那些悲悯中国传统文化丧失的美国汉文化圈子所倍加赏识的所谓传统功底外,似乎与当代性没有太大的关系.李津新文人画一路的近作,倒是有些当代性意味,只是在趣味上更加恶俗.他们的作品与刘庆和、武艺和徐累作品之间的反差可想而知.传承检测想中的传统文化的悲壮感,这本身是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可惜的是使命感往往使这种传承变得沉重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优恩空间不被人注意的“山水清音:美术学院山水工作室毕业专题展”倒是在默默地以不同的方式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与此相关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主义话题,虽然不时被提起,却常常被忽略.它与现实政治文化中的民族主义一样,总是随着形势的变迁而起落.作为全球化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的民族性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过.2008年围绕北京奥运会而发生的一些艺术家杯葛外国展览的行为,是民族主义在当代艺术界的一时性体现,此后却几近被人遗忘.始终秉持这个旗帜的艺术家似乎只有赵半狄一人了.他的熊猫系列多媒材作品,虽然常常遭人耻笑,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注脚.“让熊猫飞俱乐部”被挤在798艺术区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里,只有那张有些醒目的电影海报还在提醒人们赵氏对这个问题的执着.在一个重商如命的现实中,这不只是赵氏一个人无奈的纠结.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性话题,既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也不算什么陈词滥调.它在现实中永远是最为鲜活的、丰富的、超乎人们想象的.诸如环境、生态、污染、食品安全、教育、医疗、腐败、治安、等等,都是国家和民众无法逃避的现实政治问题.但让人不解的是,几乎成为历史的所谓“政治波普”艺术仍然被人仿效.画廊的沈崇道个展“时代的肖像”,展出的是这位多以共和国领袖画像知名的画者的作品.这些本质上是复制品的画像,虽说在策划人眼里或多或少有些政治波普的感觉,但在一个商业的画廊里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商品.如果说最初的政治波普艺术的意义,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环境探究艺术中政治禁忌的边界,那么在现今逐渐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仍然玩弄已经不太禁忌的东西,似乎就完全丧失了政治话题作为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部分的意义.

最能说明“当代的艺术”与“当代艺术”本质区别的两个例子,要数四面空间的陈伟农个展与北京公社的梁远苇个展.这两个同属抽象艺术的展览,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大异其趣,更在主题上大相径庭.陈氏的抽象作品,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几乎就是对从FranzKline(弗朗兹克兰)到BriceMarden(布莱斯马登)等几位西方抽象画大家的刻板模仿,似乎连稍加掩饰的意图都没有.他的所谓“悬书”附上的英文题目其实就是抽象书法的直译,而展示的作品简直就是马登艺术的影子.梁氏的作品,初看上去让人马上想到极少主义的绘画,却无法与某个具体的艺术家作品相比照.她在皱褶而又展平的纸面上用口红涂抹的颜色,最后所呈现的不可预知的视觉效果,更是她个人情感波折、身心变化的直接表白,于是每一个色块都是随着现实波动而起伏的艺术家心情的日记.与此相反,直接刷画在白墙上的不同色块,不是她个人的心路记录,而是代表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身份的艺术家与设计者、画廊工作者、油漆工之间合作的结果.这就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直接参与性,而这种参与性凸显了作品的当代性意义.

对当下时代从政治到生态等问题参与性的缺失,使得很多的艺术家满足于创作“当代的艺术”,而偏离了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主题.而在巨大的商业诱惑面前,即使头脑清醒的艺术家有时候也感到无能为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这种状况,与西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观一些西方当代艺术家的近期创作,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越来越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些艺术家把自己视作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不是只靠出卖作品享受生活的画家,尽管收入对他们仍然重要.在今天要做一个好的画家并不难,但要做一个艺术家却不容易.有人能画出好画,却未必是优秀的艺术家.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是属于未来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