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原则

点赞:3901 浏览:101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通过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此项工作中,我们只有努力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反馈矫正原则和正面引导原则,才能优化教育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导向;全员参与;活动育人;反馈矫正;正面引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通过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原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笔者认为,要科学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我们的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我们都知道,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实施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这种新目标也应该是根植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实施预设目标时所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地甚至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教师所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不能没有目标,而且还必须与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


2.全员参与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强调针对性,只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却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其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出发,在考虑工作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个别辅导固然可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学生的全面参与,才能确保参与的全员性.另外,这里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而不能成为旁观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工作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3.活动育人原则

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在其具体活动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活动为组织形式,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引发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在一旁注意观察,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态适时进行评价――肯定正面典型,纠正偏颇之处.例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通过情境表演,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引导自由活动,为学生提供宣泄空间.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效果.

4.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要确保其实践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反馈矫正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少不了反馈,因为这种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要使这样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所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矫正自己工作中的偏向和失误,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阴暗心理,并适时加以矫正――总之,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5.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支配下,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首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以文明的言行、整洁的衣着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孩子,带动学生.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同伴对学生的榜样作用.由于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同伴交往的日益增多,同伴之问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并适时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仿等方式来学习他们.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大家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有助于其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为孩子在同伴中选择良好的榜样,鼓励他们向同伴榜样学习,这样往往能有效地影响带动孩子,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去考虑、安排一些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内心获得对生活的正确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纲要》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当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内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面对,在教育活动中努力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反馈矫正原则和正面引导原则,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活动,以优化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