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工业设计史的想法

点赞:17998 浏览:809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上海的朋友约我为《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写个序言,我看了寄来的目录及部分文字,起初对写不写有点犹豫,对如何写有点为难.

首先,我是有些感动.我们知道写史不容易,写中国工业设计史也不容易.记得上海朋友2009年提出要创建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我就很赞成,其意义和作用与写史相同.因为资料、实物特别是数据收集很难,加之看法不一,再现历史风貌的愿望,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到现在为止,国内学者为欧、美、日等国工业设计发展史作了较多的介绍,这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对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起到了先导和推动作用,而对本国发展史的研究较少,尚未见有专著.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这本书也不是写史的,只是结合博物馆建设,把珍藏的新中国工业设计相关的历史“碎片”展现给读者,这恐怕连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都算不上,30年中肯定不止这21个产品.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推介中有分析、有比较,还有设计轶事等;他们以10年的辛苦收集资料,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中国应该有人来撰写工业设计发展史的希望,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其次,我想到现在是否具有写史的条件,包括需要研究、回答些什么问题.比如这本书引发一个问题,即新中国前30年即1949-1979年有没有工业设计?如果有,应如何评价?甚至再往前推演,中国1919-1949年工业设计是何状况?对此,设计界过去少有议论.只是强调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即上世纪80年代,通过学习交流,从发达国家“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对之前的30年知少议少,对再之前的30年可能无人问津了.

上海的朋友说得有道理,追溯历史不是怀旧,是期待超越.如果仅从推进工业设计来看,不研究、回答这些问题似无大碍,但如果有史可读,有史可鉴,对经验汲取、普及知识、激励后人、国际交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想我们应该着手编写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了,因为除了需要,时机也已经成熟,主要是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设计已经形成了产业.事实上,我国已有许多学者、许多课题(如2012,工业设计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数研究)论及历史.此类书可以一个人写,也可以几个人合写,也可以写几部,最好在三五年内有著问世.

除此,我也说点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第一,说清什么是工业设计.这是史之基点.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在社会上常遇这个问题,在业内也不能说没问题.这兴许正是工业设计具有魅力、活力的一个因素.我们知道,从全球来看,工业设计是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初期孕育于英国,1919年由德国包豪斯学校集大成.它与当时各国皆有的传统设计(包括手工艺品设计)表象上似有雷同,实际上是颠覆性的拓展,有质的差异,是人类设计创新意识上的一个飞跃.特别是,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尽管如此,其内涵仍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深化而适时有所调整,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1957年成立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对工业设计的定义,在1970、1980、2006年就做了3次更新.期间,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更是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不尽相同的见解.对某个国家而言,在认同国际工业设计基本理念、方法的前提下,也会根据本国的实际及变化,在定义表述上显现阶段性的特征和差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对工业设计定义的表述,应该综合考虑“一个区别、两个变量”,即工业设计与其它设计的区别,国际基本共识及其变化,本国实际及其变化.这样时空不对应,变化对变化,无疑增加了难度;但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精神,如果不立足于本国实际,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有效推动本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应该说,2010年国家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的论述:“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基本体现了这个原则.这个定义比国际组织的要简明.当然,这是我国的阶段性的定义,而且实际工作中对产品的上下游会有延伸.

第二,厘正众多关系.工业设计既是学科,又是产业,是综合性集成性的创新活动.学科上大到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之说,业务范围可为一、二、三产业提供怎么写作,具体工作要实行“政产学研商金”多方面结合,因此有许多关系要厘清,其发展有许多基本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基本的关系当是工业化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我们可以界定,只有开始工业化建设才有可能产生、发展工业设计,有工业产品不等于就有工业设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与工业设计发展快慢的关联较大,粗放型发展与集约型发展中工业设计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同;市场发育程度、技术创新状况、企业自主经营状况、政府政策力度、设计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等等都会对工业设计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工业设计发展史不单是只讲本身的进步和作用,而同时把那个时段的背景、条件及关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甚至与国际发展情况作比较,那么历史的轨迹就更加清晰,甚至“立体”了,对人们的启迪更大.

在诸多关系中,特别要注意讲清工业设计与工程类设计等其它设计的共同点、区别与联系.应该看到,工业设计是主导的,但这两方面正在逐步互相靠拢、渗透,甚至融合.在“中国设计”的旗帜下,工业设计与其它设计可以各有侧重、协同创新.

这里,顺便回答一下前文列出的我国1949-1979年有无工业设计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自古以来就有设计,从来没有中断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拉开了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这在客观上对工业设计有一定需求,也自主设计出一些新产品,创办了工业美术类校系,包豪斯精神从民国开始也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对照2010年我们国家给出的定义,可以肯定,1949-1979年我国已经有了工业设计.但由于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度极低,产品供不应求,社会上对工业设计认识比较模糊,实施的自觉性很低,这30年大体上属于工业设计的萌芽阶段.至于我国1919-1949年是民族灾难深重的农业社会,“半殖民地”下的民族资产阶级难有作为,不可能产生工业设计.

关于我国工业设计史的想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业设计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三,具有中国特色.要不要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工业设计”,是我们思考已久的问题.从写史的角度看,“特色”不是写出来的,不能说写清“工业设计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工业设计”.这要分析.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中国特色”比较明显的,一是文化因素,二是体系建设.对产品印痕直接的应该只有文化因素.即使如此,每个产品也不可能都像奥运会祥云火炬、金镶玉奖章那样具有“中国特色”.有次在记者追问下,我说“中国人设计的产品就会带有中国元素”,记者不以为然,我事后也觉“失言”.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历史阶段和宏观高度来看,即现阶段我国工业设计虽已出现了崛起的势头,但历史还不够长,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必刻意在产品设计上去追求和表现“中国特色”,再过二、三十年很可能总体上就自然形成了“中国特色”.


在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或者说发展道路方面,我国是有“特色”的.从理念上看,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之后,发达国家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不同阶段形成的工业设计理念从不同国家迅速涌入.这些大同小异的理念在我国叠加、碰撞、交融,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背景,与引进的人才、设备,与进口的产品相映衬,在我国高校、设计师和企业中形成集中的强烈的反应.这种特殊阶段,世界上我国可能是唯一的.结合得好,引导得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有利于我们理念上的创新.从体制上看,我国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是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但我国的特点是,只要政府真的重视,其作用要比外国政府更显著.现在各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正在加大,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促进作用.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文化,有利于推动各种合作机制的建立、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从方向、道路上看,我国中后期工业化道路不会沿袭发达国家原来的发展路线走下去,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现在时逢世界即将发生或已经开始第3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云计算及3D打印技术等我国并不落后,这特殊的历史机遇将促使我国工业设计以新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以上所言供讨论,也算是此书之序吧!

朱焘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处长、主任,高级经济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