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的与

点赞:12147 浏览:545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同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本质;人的发展;和谐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原则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值得每一个社会主义实践者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求我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找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自身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其中当然有其不合理性及局限性,但是对这些历史看法我们不能简单的予以否定,而应当把它们放到历史的辩证过程中去思考.这样,在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学说时,我们也必须将其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的其他实践关联起来.

(一)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及“苏东剧变”带来的巨大影响

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他们根据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对未来社会的特征提出一些科学预测.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竟缺乏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只对未来社会做了一般性描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先在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实践.他曾用一个简明的公式来说明社会主义:苏维埃+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初步涉及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随后斯大林建成了以“苏联模式”为标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他把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看作一切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适用的原则,把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从而导致了“电冰箱社会主义”的破产和世界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这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缺乏科学的认识也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解体和巨变的根本原因.[1]

社会主义本质的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同样是曲折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创痛及给国家建设带来的退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得以抚慰.在总结建国以来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不可否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解放,这一理论不仅从本质和规律层次上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我们从教条主义的僵化思想中解救出来,也对中国的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不会因此而止步.马克思的真理学说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复杂现象,还有很多尚待发掘及深化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本质学说内涵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结合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分析,相信我们在课本的学习中已经涉及很多,这里我们就其内在逻辑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蕴含着科学发展观中“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只有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才能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例证;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摒弃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剥削,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最后,社会主义最深层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需求.

三、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发展

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摈弃了传统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后,在把握社会主义整个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3]中国这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理论带来的实际好处.但根据“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又会要求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关于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体地位的认识

马克思在提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时指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说法表明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作为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而提出的,是社会主义特征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其本质的论述.这也推翻了一些人在苏东剧变后提出的“经济决定论”的说法.由此看来,归根结底,人,特别是人民群众才是共产主义的根本落脚点.而随着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1、从满足人的需要到改变人的需要的转变

“一旦占有不再是手段,而变成了目的本身,一切精神与价值就统统被扼杀了.除了更多的占有物质财富,人类的活动不再具有其他任何意义.实际上,‘人’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贪得无厌的消费动物.”[4]因此,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它更深刻的本质在于:改变人的需要.要达到满足需要的要求,只有消除物化,使人类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使人类在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不再追逐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使人类社会从注重物质生活向注重精神生活转变,使人类在创造性劳动和审美中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建立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2、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性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历史,选择历史.一味的强调客观物质条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主体地位的重大作用,必然会导致被动和失败.比如说“资本主义的必然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如果我们一味的用“必然”来麻痹自己,慰藉自己,不去积极的发展自己,促进变革,这种“规律”的实现性就有待可查.所以说,在客观条件逐步成熟的基础上,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代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促进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实现.这其中不仅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社会,自然三者的辩证统一与互相前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谐社会作为古老的社会理想,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就提出来了;在如今,其作为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再次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和谐社会,不仅意味着人的精神层次的提高,更意味着人类生活的回归与升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与理解,必然会成为一种现实.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Z].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文选》第3卷

[3]毛卫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思考[Z].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房宁.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房宁论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5]赵绍敏,李晓南.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创新[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1)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