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材编写出版机制改革的经济学

点赞:6192 浏览:207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大学教材的商品特性为切入点,论证了其传统编写出版机制中的弊端,分析了新形势下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 键 词:

大学教材编写出版机制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一、大学教材作为商品的特殊性

机制是一个系统内各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结、配合、渗透和制约的作用原理,而围绕着大学教材的生产和消费构成的这一系统显然是以政府、学校、出版社、教师和学生等为参与主体的,要理解该系统中各主体间的相互制约和作用方式,首先要对大学教材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有一定认识.

大学教材作为商品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是大学教育这一商品的互补品,它是为大学教育怎么写作的.大学教育的主体及大学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老师和学生,而本文将大学教材的消费者界定为学生,因他们才是教材的主要购写者.当然,尽管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但其并非独立自主地使用教材,而是在大学这一现代教育机构内、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使用教材的,按专业系别分班教学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教材消费是集团消费.消费过程中如仅通过学生间的协商决定教材,交易成本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因此学生和出版社之外的第三方介入是必要的.由于课堂教育在教师主导下进行,教师必然介入,由于高等教育通过大学提供,大学必然介入,又由于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也会必然介入.


第三方介入的必要性也是由于围绕着大学教材的生产和消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学生在使用教材前由于尚未掌握教材里的知识.对其质量难以判断,所以作为教材生产者,出版社和教材使用者的学生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教材对于学生是一种后验商品.此时,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介入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第二,由于出版社生产大量不同书籍,因此很难为每种书进行市场营销,教材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信息沟通存在困难,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教材选用上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作为学者长期浸淫于该领域,对相关教材出版情况了解较多.第三,并非基于教材本身但与其消费紧密相关的另一种信息不对称是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学生教材消费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求得满意的职位,但由于社会对劳动力知识能力的具体需求,学生了解得有限且不全面,此时政府介入就有了必要,比如通过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或修订教学大纲、组织统一考试等方式指导和影响教材的出版.

大学教材由于上述的特殊性,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难以通过学生和出版社间直接的市场交易实现教材的销售,须有教师、学校和政府的介入,目前我国教材出版领域介入的具体形式一般是:政府组织学者,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和学科体系的研究制定教学大纲,并通过种种方法保证大纲精神的贯彻,然后各出版社根据大纲要求,依托其作者资源,选择特定科目编写教材,教师根据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选择符合教学目的的教材供学生使用,这种选择会受到学校或院系的监督,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自由.教材选用中教师有决定性作用,正是教材的这种消费机制决定了其生产机制,因此出版社在教材编辑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影响教师,对于教材作者,学术头衔多则容易直接或间接对老师产生影响,教学理念独到则容易说服老师相信教材的优越性,行政职务高则有机会直接制约教师购书,所属院校档次越高、规模越大则制约的教师越多.

从以上因素分析发现,由于教师在教材选用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有一定垄断性,因此产生了写作技巧人风险.教师本应以学生利益为转移,但前述有些因素并未体现学生利益,如果科研水平高、教学理念独到可分别理解为教材产品“营养价值高”“吸收容易”,学术头衔可理解为作者品牌的话,那么作者的行政职务高、所属院校规模大和档次高对学生又有多少好处呢?后两个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老师,是因为老师作为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诉求起了作用,即使老师是完全的道德人,其理性的有限性也会影响其作为写作技巧人的合格性,作者科研水平高不一定能保证其教材的实用性强,教学理念的先进也不一定代表教学操作的可行.

总之,由于学生的缺席,少数教师可能通过购书权与作者的行政和学术资源交换,也可能由于认识偏差替学生作出欠明智的选择,不管是由于“败德行为”还是“有限理性”,学生利益都有可能遭到背叛,出版社也把教材的社会效益抛之脑后,个别出版社则在这种少数教师和作者构成的灰色市场上起到了相似度检测人的作用.这在教材编写出版机制上则表现为:选作者重名气不重冰平、重资历不重能力,选书稿重包销不重质量,开发教材重规模而不重内涵,热衷于共同编写共同使用的教材,而不是编写出版真正好用的教材.

既然有这样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材消费机制的庇护,难道一些有先天优势的出版社不应发挥比较优势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编写出版机制赖以存在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利于畸形机制的继续存在:如学生利益未得到充分考虑,出版社就难以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大学教材编写出版机制改革的因素

目前,增进学生选择教材的意愿和能力,推动大学教材编写机制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因素大致有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使教材的主要用户学生对教材选用有更多的关注,发挥更大的影响:第一,由于高校连年扩招,使学生的来源、就业取向和人生走向日益多样化,如此必然造成学生学习目标函数的多样化,而面对这种需求,应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消费者的主动性;第二,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本科文凭从就业市场上的定心丸变成了入场券,文凭的发放高校可以垄断,知识、能力的评价却无法垄断,须由社会、用人单位检验,这样学生就自然会对高校包括教材选用在内的教学活动水平产生更高的要求;第三,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每个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而就业市场上的期望收益却日益降低,这样必然增强学生对受高等教育时的成本意识,从而对一些性价比不高的教材产生排斥心理.

其次,尽管本科阶段仍以课堂教育为主,但课堂教育中学生享有越来越多的灵活选择,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主动性,这也决定了在教材选择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学生的作用日益重要:第一,随着扩招的推进,多数大学入学新生的数目增长速度远超教师编制增长速度,而教学中的“高拥挤成本’’决定了班级人数的增加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使得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日益重要;第二,随着学分制普及,学生在课程选择中有更多的自由,他们虽离不开课堂,但可用脚离开自己不喜欢的课堂,而影响他们选择的当然也包括教师选用的教材;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为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师采取了更多考评手段,包括由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表现进行网上评分等,这也使得老师为活跃课堂而更多地考虑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第四,学校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如各种培训学校,虽然目前这些替代品尚无法取代校内课堂教学,但随着学习社会化的推进,学生在教材选择方面会有更大的自由.最后,大学教材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对于市场取向的教材编写体制改革也是一种推动因素:第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生和老生间的交流更为容易,而老生作为已完成教材使用的消费者,有可能通过网络论坛将其对教材的评价传达给新生,这样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与出版社在教材商品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降低;第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出版社实行网上营销,便利了学生和出版社间的直接沟通,促进了供需互动.

大学教材编写出版机制改革的经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上述因素决定了教材编写中,学生的意愿须得到更多的直接考虑,而不仅是由老师代言,如违背这一规律,迟早会受市场惩罚.目前许多学生购写或借用老生的旧书或复印教材,甚至干脆不写也不用教材,这些都是教材编写机制扭曲的形势下,学生作用被动发挥的形式,大学教材编写机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更多地使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因素在教材编写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三、大学教材编写改革机制的对策措施

为使所编教材更好地体现学生需要,大学教材的编写出版机制改革可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在教材编写出版过程中,更多地组织学生参与,尽管教材的编写出版以供给方为主导,专家和学者应占主导地位,但学生的因素不应忽视,在策划环节,可在学生中做更多更深入的市场调查,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更符合其口味,在编写环节,可在作者第一次完稿后,先在作者院校小范围使用观察效果,出版前,不仅要搜集老师意见,还应组织学生座谈获取其反馈.这些做法并不新鲜,但应将其常态化和机制化.

第二,作者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学术水平,也要注重教学效果,将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吸收进作者队伍.

第三,加强教师用书和教学用光盘的编写:教材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自动转化成理想的教学实践,其间的转换要由教师实现,考虑到大学教师水平较高,教材中都给老师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活动往往设计得不够多、不够细,对老师的指导不够清晰,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有差异,这种对老师的依赖也有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在教师用书和教学用光盘的编写上多下工夫,给老师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活动和尽可能详细的设计,这样在不影响教材使用灵活性的同时,又保证了教材使用效果的“底线”,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在作者组合上作出相应调整.

第四,通过建立专门的教材网站、邀请作者主持网上论坛、教材网站与作者的相关专业网站相链接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为学生提供怎么写作的同时,也为出版社自身搜集了更多反馈信息.

第五,在选题策划方面,尝试选修课教材的编写,由于选修课中的“用脚”机制,选修课教材相对于必修课教材,以需求为主导,通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可使出版社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了解学生需要.

第六,在选题策划中树立品牌意识和错位竞争观念:大的出版社作为整体已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这是由多年的积累和其所依托的独特资源决定的,而中小出版社也可采取错位竞争战略,在某些特殊领域内打造自己的品牌,为此应改变过于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独特品牌,摊子铺得过大而无法保证市场调查和跟踪,侧重于非市场手段的局面,在诸多选修教材或专业教材中找准目标,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巧妙的选题策划和优势的作者资源在特定领域内打开局面,编写出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

第七,改变许多出版社教材出版和市场书出版井水不犯河水的不合理状况,尽管中小出版社资源有限,无法像大社一样在两方面齐头并进,但传统上侧重于教材编写的出版社或编辑室,也应增加市场书的编写,这样有助于其培养市场意识,在教材编写中增强为学生怎么写作的观念.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