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点赞:24455 浏览:1084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的相关文献,认为体育锻炼对其幸福指数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具体考察了体育锻炼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各个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的影响,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幸福指数之间的差异等,主要分析不同性别、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差异.

[关 键 词]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出现研究生现象,还有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其他各种事件,研究生群体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状况不由得令人们开始担忧,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状况和如何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水平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高校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0名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抽取的150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抽取的250名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然后对样本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

2.2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几种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高校硕士研究生基本特点

3.1.1硕士研究生身心特点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左右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硕士研究生在生理上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研究生群体的作息时间不正常,生活方式不良,缺乏运动,以及各方面压力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出现:体质下降,经常感觉颈、肩、手臂部不适,疲劳乏力,头昏脑涨,身体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易生病等症状.

3.1.2硕士研究生现实生活学习状况

调查中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没有学费、工作、婚姻家庭、照顾子女老人的负担,家庭平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能够达到一半以上,经济、社会、家庭压力相对较小.他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以及未来的工作、出路、感情方面,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硕士生活的迷茫,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以及社会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给他们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心理负担的加大,幸福感下降,幸福指数明显不高的情况.

3.1.3硕士研究生业余生活状况

在调查的227名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有80%的硕士研究生有一定的课余时间进行课余活动.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只有17.6%的硕士研究生选择了体育锻炼.

3.2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

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甚至体育运动抱有一种不反对,但也不乐于参与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也对个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十分不利.90%以上硕士研究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但是只有60%左右的硕士研究生乐于参加体育锻炼.

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运动场地要求限制较少、适合多人共同参与、技术难度为中低等的运动项目更受硕士研究生的偏爱.


硕士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的选择上,男性和女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T检验结果显示,Sig值等于0.00<α=0.05,男、女硕士研究生的运动强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男性硕士研究生的运动强度主要集中在小强度、中等较激烈持久强度运动、大强度不持久运动这三个强度,而女性硕士研究生的运动强度主要集中在轻微运动、小强度运动和中等较激烈持久强度运动这三个强度.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除去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外,其他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依次为:21-30min(28.2%)>60min以上(26.4%)>31-59min(22.9%)>11-20min(6.6%),没有学生进行10分钟以下的体育锻炼活动.这表名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一定强度上的体育锻炼绝大部分能够保证在半个小时至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锻炼的有效性.

除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15.9%的硕士研究生之外,非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每个月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主要集中在每周1~2次(37%)和一个月2~3次(25.6%)这两个频率上,T-test检验Sig等于0.026<α=0.05,所以在体育锻炼参与频率上,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在每周1~2次以及每月2~3次选项中,男性的比例要大于女性,而每周3~5次选项中女性要大于男性.

3.3体育锻炼对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的影响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了《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调查问卷,该问卷共22题,选项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非常符合”、“符合”、“有点符合”、“有点不符合”、“不符合”和“很不符合”,这六项的得分分别依次是6分-1分.总得分越高,说明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积极影响越大,根据被调查者的情况,本文将85分以上作为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有积极影响的标准分值.

该表反映了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性、女性《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男性总分平均值103.88分>体育专业男性总分平均值的102.54分;体育专业女性总分平均值101.10分>非体育专业女性总分平均值99.84分.男性硕士研究生的总分平均值103.38分>女性硕士研究生的总分平均值100.34分.而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之间总分平均值差异不大,分别为102.82分和101.98分.

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男女差异较为明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男性与女性的性格和心理原因所造成的.男性性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运动因子,乐于从事运动,易于接受运动.本身男性的生理特征也更适合于参与运动,易于学习运动技能,也就更能够从运动中获得快乐的感觉.而女性由于身体条件和心理性格与男性的差异,更为喜静,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并不积极,而且身体外在机能方面接受体育技能的能力要明显弱于男性,因此更不喜于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其幸福指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该表给出了《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调查问卷的方差分析表,因素“性别”的Sig等于0.028<0.05,说明“性别”因素效应显著,即硕士研究生中,性别不同,《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问卷的总分有显著差异.因素“专业”的Sig=0.956>0.05,说明“专业”因素效应不显著,即硕士研究生专业对《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问卷的总分没有显著作用.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通过参加一定强度、时间和频率的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感的增强主要是由于体育锻炼能够带给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愉悦感,摆脱长期伏案工作,面对电脑,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方式,舒缓紧张的肌肉和得不到休息的器官,使大脑得到休息,缓解压力,使精神更加充足,有效地调动机体的各个机能.只有身体和心理得到有效的放松与调节,硕士研究生才能够脱离亚健康状态,获得更好的幸福感,进而将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带到实际生活中,以便更好的进行工作和学习.

河南省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尽管几乎所有硕士研究生都认为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但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并不理想.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状况较差,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意识不强.

4.1.2在体育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的选择上,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男性与女性差异较大.体育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成两边低中间高的“山峰”型,即随着体育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的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增加幸福指数又呈下降趋势.

4.1.3河南省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总体平均分高于幸福理论值.其中,女性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男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偏低,呈现不幸福状态.

4.1.4参与体育锻炼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要明显高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硕士研究生,说明体育锻炼对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指数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4.2建议

河南省高校及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进一步了解影响硕士研究生幸福指数水平的体育因素.高校应指导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方式.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培训指导,使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幸福指数和自身健康的影响,通过指导他们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来缓解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排解不良情绪,对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畏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强度、时间以及频率,制定体育锻炼计划.

硕士研究生应将在体育锻炼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融入现实生活中.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用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自信积极的心态,为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搭建平台.硕士研究生应将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的积极情绪迁移至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情绪和压力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控,摆脱封闭的宿舍环境,多与外界进行沟通,增加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利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压力与困难.

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03-108.

[4]DienerED.DienerR.B.NewdirectioninSubjectivewell-beingresearch:thecuttingedge.Indian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J],2000,27(1):21-33.

[5]http://baike.baidu./view/3796524.

.

[6]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wiki/Physical_exercise

[7]季浏,(澳)罗伯特J.科克比.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7-11.

[8]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62-64.

[9]李佳川,季浏,对我国锻炼心理学学科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46-49.

作者简介:朱小平(1954-),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